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楼主: 于茹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家大水泊家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1#
发表于 2013-6-19 20:52:2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圈制作
游客 60.210.187.x 发表于 2013-5-7 16:45
我是诸城的于桂亮。我们村是诸城舜王街道新九台村,村中90%以上姓于。原先,我村的于氏祖坟香火兴盛,苍柏 ...

桂亮,你现在在夏家官庄居住吗?是从何时搬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20 17:55:53
诸城的于姓是不是能够找到共同的源头?有家谱的是不是可以拿出来晒晒?河北沧州的一支于姓跟诸城哪里的于姓有渊源呢?请同宗同族的于氏家族人士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33#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20 18:01:50
咱家亲人
潍坊阙庄于姓的家谱中记载:
一、吾于氏系赤山旧家父老相传,于明洪武年间始迁潍邑(潍县县志记载:洪武18年),卜居于城北二十里高里之南曰阙庄者受廛焉。始祖行六旧谱失字讳生十三子,十二翁历年久运世系不存,其见于旧谱者十三翁一人而已………(大清康熙十五年岁次丙辰正月朔日十世孙际隆拜序)
二、吾族于氏自明初从登州府文登县赤山大水泊,迁至潍县阙庄居住,历年久矣,嗣后有阅三世自阙庄迁居城里四牌坊者有阅六世,自四牌坊迁居碑子皂户后埠头者有阅三四世,自碑子迁居时家埠前吕家者,人丁繁衍闾里众多,诚有不可胜道者矣………(光绪元年岁次乙亥端阳前九日十七世孙 国宝、继光谨序)
三、吾族自前明初年由登州府文登县斥山迁潍,卜居于城北南高里社阙庄。子姓藩衍久有谱牒,约以二十年来一为修辑,名曰族谱,族谱之外或各勒一本以纪本支,名曰支谱………(同族十五世孙秀楷
    董沐敬撰并书 本支十五世孙可江、可增鉴修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穀旦)。阙庄于氏族谱图:
    以上三次修谱的谱序说明从大水泊迁潍是没有异议的了,且现存的最早的谱牒是清康熙十五年(1677年)六翁十世孙际隆公撰写的,际隆公(十世),清顺治癸卯年(1645年)进士,考授州同知例授儒林郎,著有潍县十景诗。其谱中多次提到“旧谱”二字,说明以前还有更古老的家谱,那么其记载是比较真实可信的。但谱牒中记载连续两代失讳,且还是始迁祖与二世祖失讳,所以考察其根就很困难了,好在当代通讯网络发达,信息传递快捷,那么就为我们寻根问祖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自今年春,我开始关注家谱,从族中老人那里得到了不少家族信息,也从网络中了解了不少我于姓的很多信息,以及迁徙等,比如:《洪水澜于氏老茔碑阴宗派图》、大水泊五支家谱等。
     近获悉《洪水澜于氏老茔碑阴宗派图》中,于敬祖—于礼—于坚—于闰—于渊—于清—六儿。该卧碑(1324年立)族系清晰,六儿肯定是乳名,说明立碑时年龄幼小,但最小该是1323年生。
    最近以书信、电话的方式请教了大水泊于玉强老先生,获悉其保存的大水泊于氏支谱中十一世陆公,但以后的世系没有记载,据于老推测是生活在元末明初。%
     我想说明的是关于我始迁祖第六翁是大水泊的那支?目前发现的这两条信息中的名讳,与我始迁祖六翁比较接近,至于是不是我始迁祖,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证:!
      一、六儿是我始迁祖
     1、根据卧碑所立年代(1324年)推测六儿若生于1323年,那么明洪武元年(1368-1398)他45岁,若洪武18年迁潍则63岁;再之若立碑当初他10岁之内,到洪武18年也不过70岁左右。据族中长着说,当年六翁迁潍后还时常奔走于大水泊与潍坊,后卒于大水泊,其茔后迁于潍坊城北卧龙桥村西(传说)。根据传说也可以这么理解:⑴六翁应该是于洪武年初迁潍的,因安家需要他常奔走于两地之间,当时(洪武年初)他在50岁左右,来回奔走是完全有可能的,后来他离世,其后人于洪武18年将其茔迁潍,那么也就把洪武18年说成是迁潍的那一年了。⑵洪武18年六翁已63岁了,不可能再迁徙,而是以其子为主举家迁潍,后六翁又因故返回大水泊,卒于大水泊。"
   2、根据谱牒记载整理的世系推算表:
一世  第六翁 (生 十三 子) 约1323年生/洪武18年迁潍即1386年
二世   十三翁(生五子)   约1360年生      
三世   浩   文(生四子) 约1385年生   长  盛  次  麟   三 广  四 恭      
四世   广 (生六子)约1415年生,        
四世   恭 (生五子)约1424年生  明景泰四年(1454年)贡生
五世   聪(广三子)约1445年生   明成化十年甲午(1475年)贡生                  
五世   澍 (恭四子)约1456年生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6年)贡生         
     出生年是倒推的,按恭公、聪公和澍公考取贡生的年代推算的,即若他们都是30岁考上的贡生,则倒推30年就是其出生年。聪公是广公的三子,澍公是恭公的四子,而聪公和恭公分别是浩文公的三子和四子,那么推算其出生也倒推30年,则分别是1415年和1424年。那么浩文公的出生年代也按其三子广公倒推30年计算,则浩文公的出生年约为1385年。根据以上推断十三翁约生于1360年,比长子浩文公大25岁。十三翁是第六翁的第十三子,父子相差37岁,那么第六翁生于1323年的推论也就比较靠谱了。以上五世相隔133年(1323-1456),平均一代26.6年,也比较符合常理。
      二、陆公就是我始迁祖
      根据于玉强老先生保存的大水泊家谱记载,十一世陆公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与我始迁祖迁潍的年代是吻合的:我家谱记载,第六翁,失讳因行六故讳陆,系斥山明初迁潍。但大水泊家谱没有记载陆公以后的世系,到底我家谱中的陆公(六翁)是不是大水泊十一世的陆公呢?这就要从多方面来分析了。
      首先从年代来分析,我家谱中的记载是明洪武年间迁潍,根据潍县县志记载:我始迁祖于陆,明洪武18年(1386年)由文登斥山迁潍,县志是很严谨的,不会瞎编的,所以县志应该比家谱(追忆谱)更有价值。那么从年代来分析两人是吻合的。
     大水泊十一世陆公是排行六吗?若是则肯定是我始迁祖六翁无疑!而六翁是因失讳故讳陆,所以他真实的名讳是叫陆吗?这是不敢随便断定的。
     自始迁祖六翁至今已有25代,若陆就是六翁则我们这支最低的辈分是35世;若六儿就是六翁则最低辈分是31世。到底那个辈分更接近于实际呢?!
     以上的分析层面还不够宽,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宗亲帮我拓宽思路,以及有跟我始迁祖有相近、相似信息的烦请告知。
     二世祖十三翁生五子见旧谱者三人,长浩文、次思文、三浩礼;后来发现二支谱的序中四子名讳浩让,但仅说西迁不知去往何处。目前,三大支主要分布在寒亭区双杨街办的碑子、后阙庄(一支),流饭桥、殷庄(二支,潍城区于河街办)、前阙庄(三支),其他村庄也有我很多族人,如:双杨街办的孙家、马家、万家、埠头子、时家埠、辛正、永宁官庄、纪家庄子、前吕家等村庄,周围其他村庄应该还有,目前正在考察中;寒亭区泊子镇的蔡家蓝子村,还有潍城区的浮山镇几个村庄也有我不少族人。谱中记载还有去了潍坊的诸城市、北京、关东的也不少。
     目前,我正在整理字辈,整理好以后再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4#
发表于 2013-6-20 18:13:19 | 只看该作者
山东诸城的于姓跟潍坊的于姓有联系吗?跟文登泽库镇花岛村似乎是有渊源的,如果是“金”(锡)字辈,应该是多少世呢?是十九世,还是二十世?还是多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20 18:18:18
诸城于姓族人特点:耿直,直来直去,不拐弯,嫉恶如仇,同情弱者,对仗势欺人的高高在上的作威作福的人深恶痛绝,敢于伸张正义。男性前额的头发会较早出现秃头现象,女性长得一般都比较漂亮,贤惠,持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6#
发表于 2013-6-20 19:59:05 | 只看该作者
诸城于姓 发表于 2013-6-20 18:13
山东诸城的于姓跟潍坊的于姓有联系吗?跟文登泽库镇花岛村似乎是有渊源的,如果是“金”(锡)字辈,应该是 ...

我也在考察花岛于的字辈,这个和我们苟台支系的于是一致的,都是五行相生排法。按照花岛于有在世的木字辈在16世的老人来计算,金子辈当在19世。这个算法还是可靠的。但需要问一下花岛于的字辈从何时开始排的。因为花岛于有30个字辈,是从第九个字肇以后就成了五行排法的。我们这个字辈排法和别支不同在于有了孩子才有这个按照五行相生找到的偏旁字辈。所以最后一辈的小孩子一定下生了。那么这就是说已经到了30辈了。这就是需要确定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是从第九字开始排的,也就是说始迁祖是第九辈的老人作为我们的一世祖,金子辈就在21世了。这和寿光寇家坞等村庄的于的排列一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7#
发表于 2013-6-20 20:01:03 | 只看该作者
游客 60.210.187.x 发表于 2013-6-20 18:18
诸城于姓族人特点:耿直,直来直去,不拐弯,嫉恶如仇,同情弱者,对仗势欺人的高高在上的作威作福的人深恶 ...

这个使我们家族的共同特点和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8#
发表于 2013-6-20 20:09:08 | 只看该作者
诸城于姓 发表于 2013-6-20 18:13
山东诸城的于姓跟潍坊的于姓有联系吗?跟文登泽库镇花岛村似乎是有渊源的,如果是“金”(锡)字辈,应该是 ...

我们排法是从明初算起的,金子辈在19世。看到了这30个字辈,我不得不重新探讨我们的字辈位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21 07:52:52
寻找历史的记忆,谢谢。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渊源了。以前出去碰到于姓家族的人,谈起来家族历史,竟然不知道,很是惭愧。现在终于有点苗头了。请“寻找历史的记忆”认真研究,把我们本家的变迁史、成长史给丰富起来,期待着你的新成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研究一下家族史,想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如果能够跟花岛村的于姓对接成功,就可以续写家族辉煌篇章了。谢谢“寻找历史的记忆”!有新动向,请公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0#
发表于 2013-6-21 08:18:14 | 只看该作者
请问:寻找历史的记忆,诸城的于姓跟楼主说的河北沧州的于姓是否有渊源呢?楼主说的诸城“水泊”是否有这个地方呢?如果有在哪里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社区QQ达人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1#
发表于 2013-6-21 08:48:12 | 只看该作者
诸城于姓 发表于 2013-6-21 08:18
请问:寻找历史的记忆,诸城的于姓跟楼主说的河北沧州的于姓是否有渊源呢?楼主说的诸城“水泊”是否有这个 ...

你是诸城的啊  我是莒县的  隔得真近  我村碑上写着 我们村于姓就是来自文登大水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2#
发表于 2013-6-21 08:50:04 | 只看该作者
花岛于氏谱书第四次修订序言(转)(2011-07-03 19:23:52)转载▼  
谱书是记载一村或一姓氏人口繁衍,家世传代、兴衰、迁徙、变动的历史,同时也能透出一村的正与偏、强与弱。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的祖先,就是以此为鉴:种德育才,不虚掷光阴。他们善教子女,重义讲孝,力农行商,勤而本真。有道是:人生在世,至亲莫过于爹娘。当我们走进先茔墓地,追念之心情难以表述,向碑堕泪,哀思不已。想来,修订谱书,继承先业,启迪后者,历精更始,就尤其重要了。

这次修订谱书同过去一样,分四本——即长支、二支、三支、四支各一本。始祖考妣,原家祠悬谱中间上顶有字云:花岛于氏合族始祖考之位;花岛于氏合族始祖妣之位。

花岛村党支部和村委,对这次修订谱书极为重视,执意修好、续好,让后世亦斯万年,通晓先祖乃至父母之世系名号。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若干因经济困窘,未能有始有终全面地进行调查考证。

1990年,谱书修毕,后至2001年,长达11年之久未能接修。本岁老的领导班子多近六十春,在换届选举中,请示退位;新选的领导班子从未提及谱书一事,恐怕就此束之高搁了,以后不管待多少年代,若再有领导倡修谱书,应是有始有终,企将心劳少留后世。

1989年,有于氏后裔从美国归来查找世系,然而村中全无一字可考;继而时有从全国各地的于氏后代回村查找他们的祖系。因此原修谱书涂改很多,还有些未添进书中,也未曾加以整理。

现代年轻人不甚重视此作,当然也有些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祖父母甚至父母之名号都不清楚。当上一代人谢世,他们留给下一代人的产业、懿德,都是辛劳的结晶;为子女成龙、汗流浃背,不畏炎日酷暑、寒冬雪月,夜以继日地劳动;生活俭约,分文必攥等等,都是为后代幸福百年。这些令人追念的父母心,难道不应纪念么!

威海市文联编写的电视剧《大法官徐士林》,有我们村于氏登兰公作第二主人翁。因为他同乾隆名宦徐公士林一德,对上忠正不阿,对下亲民众同手足,廉洁奉公,不慕荣利,造福一方,世代传颂不绝,在当朝其正大光明可荣推第一。这大概就是领导联系诸多实例而修谱书的目的所在吧。

上溯到清同治或更远的年代,花岛于氏谱书早已修成。到光绪年间,村政开始集全村精勤之能人20余名,分赴东北诸省和本省、县、市,凡于氏徙居之处,都进行过调查考证,襄订谱牒,对其后代一一写进书中。这一历史期间,所修著的谱书较后来是最完整的了。

建国初,村政又开始考证世系,续修谱书。受村政委托,芝勳公主笔,亲赴东北各省作半年之久的调查考证。但这次所修的谱书,较上次琨清公所修的谱书,遗漏先人名号颇多,注明尤少。也许当时因历史背景所致,也可能受时间所限,仓促地完成了长支的谱书,而对二、三、四支的谱书,既未留下底稿,也不见正文,不知所因。

先人留给我们这一宝贵资料同财富一样,知古识今,使后世对他们所付出的心劳肃穆起敬。可惜在六十年代,悬谱及谱书一并焚于“四清”之火。

本次修订谱书,同样尊重史实。在进行的全过程中,对各支派以道德文明作主线,贯穿始末。凡旧谱稿有讹部分,都极为慎重地进行考证,若系两可之间者,不强志,只注明传闻或不详等字样;凡徙居外省和本省县、市或邻村的于氏后代,都未外出考证、襄订。所以,在异地他乡者,都无法写进书中。约略推之,在外人口占村现有人口不下五分之三。而村现有人口1680人中,有近40人,户口不在村里。凡与家中有信函往来,并通知儿孙名号者,均添入谱书,反之则无,年久无人补续,就失考了。正因如此,这次修订,凡生人一岁,都著入书中,以防年久变迁而间断、遗漏。

长支与二支的谱书,经考证认为较详尽而完整,这和当时社会背景有关。琨清公大约生于清同治年间,那时对“孝”特别重视,以孝治国,以孝兴家;“孝”对皇帝、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立修谱书,就体现了这个“孝”字,对国家、父母不忠不孝,还有什么资格为人!在光绪11年前后,琨清公所修的谱书仅留下长、二两支派,先人的名号少有脱漏;对三、四两支派,可能在待修中而公谢世,也不尽知。

在琨清公的零乱谱稿中,有些篇页记载着:孔格庄捐钱拾千,炉颜壹千,院前叁千,吕家疃贰千,黑阴叁千,卧龙肇知叁千五十文,钦清叁千五十文等。以上诸村均系于氏徙居他乡之后代损赠物,许是为修谱书而助。此外,四大支派也各有捐积,多用于本支祭祀和年节支付。会上出钱,均由村董择人保管收付,用于修谱书和庙宇之费。

先祖琴清、琨清二公修谱书,凡徙居异地的于氏后代,繁衍人口众多的村,也给代修。孔格庄等等村多是长、二支析出,有的人口占到全村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谱书称,孔格庄为长支第二卷,但多有上下不接。由此可知,所以有好多村未代立谱书,是防谬误。

1989年,徙居荣成阴亮村的花岛于氏宗亲,刚过春节即来村祭拜碑墓。1999年春节,小葛家村树东公带领五位于氏宗亲来村祭拜碑墓。他们不忘故土祖根,是可敬慕的。

更远的年代且不言,就在四十年代前后,每逢年节,孔格庄、靳家店、阴亮、团岚埠等诸村的于氏后代,都回老家焚香,恭拜悬谱,以表示对始迁祖的虔诚敬意。

长支谱书,琨清公原修至17世奠勳、芝勳、本勳三公止。继芝勳公所修谱书,比旧谱稿(指琨清公所修谱稿——下同)脱漏先人名号近三分之一。而当时健在的诸公,谱书上也不全有。修至18世两公、十九世锡甲、锡廷两公,谱书上未载。因此长支谱书,这次修订是按琨清公的旧谱稿作依据的。也参考芝勳公所修谱稿作一对照,原来有些先人所配氏和葬所以及他们的子女书上未载,这次修订,都一并补上

二支谱书,在考证修订中,没有找到芝勳公遗下的谱稿,初按琨清公所修谱书作依据。有些人的功德未作点评的,树棉公以他所知和目睹,通过核查,也给作以补添。这样,就基于长支谱书并陈。

三支谱书在修订中,既找不到旧谱稿,又没有琨清、琴清、芝勳三公遗留下来一页片文。而是根据本支中的各小支派的悬谱,将先人名号敬录下来的。而无悬谱的支派,是通过调查考证著成。由燕清、璞清、棻青、义清、官清、守清、树春等诸公的通力合作,多次开会,依据神主上的名号忆出,互通互想,最终达到统一,准确不讹,才著成书。对不清楚或有异议的名号,则不强志,尤其诸公所配氏多记不清。从本支始祖到14世所漏先人名号多到五分之二,对过世诸公也未注葬所。

登兰公是花岛村的名人,志向高洁,功德无量,做大清官徐士林的幕僚,史称跟官,三支谱书有小传备述。登兰公墓碑记、墓志在南松陵园。村领导给公勒石述志,一是追念,二是益教后昆,学他爱国、爱民、敬父母,还是一个“孝”字。在此是应该提及的。

四支谱书在修订中,也是无书可依,经调查考证,先人名号知者甚少。幸有树永公家藏分支神主,又有仕清公配氏对支派、名号记知颇多。依此,与全村高龄者核考详实,才著成书。对所忆名号各持已意和有一字之差者,概未写入书中。所遗漏名号将近一半,而先人配氏寥知无几,葬所也未注处。

从长支、二支的谱稿中可以看出,长支诸公有文化,识字颇多,很有造诣,二支次之。凡著书立传,述撰碑文等,多来自长支之手。三、四两支派,识字人少,文化水平浅薄,至今“读书无用论”常在言吐中那么盛气凌人;举止言谈,常是众人的笑柄;更不知自己走的路,是步着人家的后尘,甚至不知左右;做起事来,不是弄巧成拙,就是让人啼笑皆非。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隔40年,连成公提倡重修谱书,得到众人积极支助,凡两年零四个月完成。在襄订谱牒的过程中,聘请八十高龄的树棉老师作指导。他不辞辛劳,朝夕忘食,协助调查,借此序言向享有威望的老师致以虔诚的敬意。书成后,在异省他乡的于氏宗亲时有回家添记子孙名号,也有把谱书带回去复印的。连成公在任村党支部书记近30年的历程中,除业绩外,又领导完成了谱书、村史、搬迁祖茔、建设新的于氏墓地陵园等工作,很合众意,这是应该提及的。

元朝中期,始祖从荣成斥山徙居此地,卜居花岛。那时茫无人烟,杂树野草,蓊郁山壑。迄今,将近700年。在这悠悠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辟地方圆十余里,区画经营,其艰辛劳苦不述而知,那是为了养儿待老,积谷防饥,造福百世。年复一年,在这块土地上同大自然搏击,与虫霜旱涝抗争,以自力更生的勇气战胜了千百个春秋。然而历朝历代皇粮国税苛重,民不聊生,为生存计,逃荒东北(谱称赴辽),忍受悲欢离合。五十年代前,我们于氏赴东北诸省谋生,占当时全村人口五分之二还多。在这多变的苦难岁月里,不管走到那里,我们的先人始终守其本真,志怀霜雪,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为后代走出一条克勤克俭、诚实为人之路!人世沧桑到今天,我们后辈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享受着太平盛世的自由。可是忆想起始祖先人,在那风雨飘摇的浊世,为子孙,力抗百魔,多少人未老而先衰,长眠九泉。今天,我们缅怀他们,追念他们,给他们敬一杯酒、焚一尊香,寄托我们的哀思,报以虔诚的悼念。而续修谱书,让后辈千秋万代永念,圆着先人的心愿,不正是我们应该做的么!




十六世系树晏识于花岛          公元2004年夏历甲申十月




依据于杭勳先生珍藏《花岛于氏谱书》转录2011年3月30日  解乐晨校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3#
发表于 2013-6-21 10:09:01 | 只看该作者
莒县的一家子,你的辈分是什么?多少世呢?还有家谱吗?祝愿莒县的于氏家族繁荣昌盛,人丁兴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社区QQ达人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4#
发表于 2013-6-21 11:12:59 | 只看该作者
诸城于姓 发表于 2013-6-21 10:09
莒县的一家子,你的辈分是什么?多少世呢?还有家谱吗?祝愿莒县的于氏家族繁荣昌盛,人丁兴旺!!

我也不知道是多少世  有家谱 村里修过家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22 08:29:39
诸城于姓 发表于 2013-6-21 08:18
请问:寻找历史的记忆,诸城的于姓跟楼主说的河北沧州的于姓是否有渊源呢?楼主说的诸城“水泊”是否有这个 ...

在三里庄水库以西,属于吕标镇。有大水泊和小水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4-27 03:20 , Processed in 0.51203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