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8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交流] 当孩子要拿走别人的玩具时,90%的妈妈都会错误处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31 16:45: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让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如果你带着娃去朋友家玩,你家娃很喜欢人家娃的一个玩具,走的时候死活想把玩具带回家玩,你会怎么做?



    让我们再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家娃在幼儿园或者学校被小朋友欺负了,哭哭啼啼地回来,说不敢再上学了。问他有没有和老师反映、或是寻求别人的帮助,他说没有。你会不会在担心孩子人身安全的同时,更焦虑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安全感、应变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沟通能力……


    这两个情景搭吗?有联系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


    当离开朋友家,娃想把人家玩具带回家玩的时候(情景一)。多数家长会对娃说“这是人家的玩具,不是你的,所以你不能拿回家”,多明显和正确的道理呀,孩子怎么就不听呢 。劝说不成,就会强制娃还、甚至不惜动用抢夺、呵斥、恐吓等技术手段。这样做的家长的理论是:我得培养孩子的规则感、纪律感和物权感,不是你的东西不能拿。而且张口从朋友家要玩具,我家娃显得多没规矩、多没教养,显得我多教子无方、我多丢面子呀。


    那你有没有想过,整个过程中,你家娃的体会是什么?是他对玩具的感情不被你理解和承认,是他的意愿被压制,是他被你否定、而且是当着别人的面赤裸裸的否定。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会是一个高自尊、高自信、积极争取和保护自己意愿和权利的孩子吗?所以也无怪乎在被小朋友欺负时(情景二),他不知道自己有权利反抗、有权利告老师、有权利寻求别人的帮助,而只是凄凄惨惨地哭哭啼啼、甚至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不自信,造成成绩下滑、甚至拒绝上学!



    还有一些家长会采取另外一种方式,他们先和孩子沟通让他还,沟通不成就和朋友说、让娃拿回去玩两天,之后再还回来。这样做的家长的理论是:我和孩子沟通了,他有强烈的感情和拿回家玩的意愿。如果不满足他的意愿,就会伤害到他,从而伤害他的自尊心和安全感。而安全感和自尊心不足的孩子,以后是不会有快乐的人生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家娃的体会是什么?他学会了有任何想法的时候,只需要和父母反映,父母会来搞定一切。他学会了自己有强烈意愿的时候,不用采取行动或思考方法,只需要、也只能向父母求助。所以也无怪乎在被小朋友欺负时(情景二),他不会思考除了父母以外,他还可以调动什么资源来帮助自己;当他强烈的自我保护意愿被欺负他的小朋友无情的忽视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和消化这种挫败的经验和情绪,以至于想要退却和逃避,所以开始拒绝上学。


    分析到这里,该有家长跟我急了,总共就这两种方法。怎么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对,你还让不让我们活了!难道真的只有这两种方法吗?


    好,现在让我们放空大脑后,思考下面的问题,来允许自己的脑洞慢慢打开。


    你家娃想拿走的这个玩具,玩具的主人是谁?是你吗?不是!不是的话,你凭啥指手画脚地决定?或者决定让孩子归还,或者决定向朋友求情、好让你家娃玩几天后再还回来。玩具不是你的,你有什么立场做这个决定?这不是摆明了训练孩子过度依赖家长吗?再说了,这个玩具是朋友的吗?也不是呀!既然也不是朋友的,那么你向朋友求情的话,不是给你家娃做了一个很失败的榜样吗,完全就没有找到正主儿、搞不清楚状况嘛!所以你家娃被欺负了,也想不到找身边可以求助的人来帮他解决,难道能怪孩子吗?


     那么,玩具到底是谁的?朋友家的孩子的呀!所以你家娃想拿走玩具的时候,应该由谁来决定呀?朋友家的孩子呀!所以当你家娃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玩具,想拿回家玩”,你该说什么呢?“哦,宝贝儿,这个玩具不是咱们的,是那个小朋友的”。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是不是就加强了孩子的物权意识了,并且是帮孩子分辨出玩具的真正主人了?


    那接下来说什么?说“是那个小朋友的玩具,咱们不能拿回家”?看看,又越俎代庖了吧!你又不知道朋友的孩子乐意不乐意,没准人家孩子正乐得清理掉旧玩具,好买新的呢。这时候你应该说“既然玩具是那个小朋友的,你去和他沟通一下,问问他什么意见吧,好吗?”这样,你家娃就会知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单一地与父母沟通。有效的沟通方式应该是与那个真正的所有者沟通——在本情景中,就是朋友的孩子。



    接下来呢,你家娃过去和人家娃说了自己的想法了,孩子的意愿得到体现了吧。如果人家娃同意了,不是皆大欢喜嘛,而且你家娃的沟通技能也得到了一次极好的练习。如果人家娃不同意,而你家娃也痛快地还给人家了,不也是圆满的结局嘛,而且你家娃承受拒绝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果人家娃不同意给,而你家娃又偏想拿呢?你怎么说?你说“算了,咱家也有,还给小朋友吧”,遇到一次失败就浅尝辄止是我们想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吗?其实你可以说“你特别想要是不是?那咱们想想还能有什么办法吧”这样一来,你既与孩子共情了、又引导着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了。如果孩子想出来的新办法,说服了朋友的孩子(比如交换玩具),那孩子是不是体会到了思考的力量,以后会越来越积极的动脑筋了呢。如果孩子想尽办法都没能沟通成功,怎么办呢?“你现在有点舍不得、有点失望是不是?但是玩具的主人做出了最终决定,我们要尊重他的决定。跟玩具好好抱一下,说‘再见,我下次再来’”。是不是和孩子共情了,并且陪伴孩子共同经历了挫折,不仅孩子的抗击打能力提高了,并且因为你的理解和陪伴,所以亲子关系的质量也提高了。


    所以在我们自己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允许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笨一点、再笨一点。可能正是家长的反应慢了一点、笨了半拍,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反而更多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我是一位新手妈妈,在家带带孩子,平日最喜欢看育儿知识,更喜欢分享给所有的父母,如果你们有好的文章请一定分享出来,让我和许多的父母都能看到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6-27 02:29 , Processed in 0.514801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