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3411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登大水泊于氏世系图及于氏分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6 16:0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大水泊于氏是到目前为止,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于氏。
大水泊位于山东省威海文登市大水泊镇,于氏大始祖于敬祖自威海荣成斥山迁 崮山,敬祖次子于礼再迁洪水澜,于礼独子于坚三迁大水泊。
明朝以前大水泊世系多有失考,目前可考的只有十世兄弟数人。。。。。文登当地则以九世于整五子于杞名、于鑑、于浩文、于福至、于文瑞为五大支。

一、环山办
1、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明朝成化年间,于姓从牟平县固山夼迁来此处安村。因位于县城西郊,结合姓氏,故命名厢于家(靠近城的地方为厢)。至清朝末期,于姓只剩一户,遂改称城西。 1998年8月改为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
二、龙山办
1、金岭屯:清朝乾隆年间,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建村。村南金青沟内土层含金,结合村北峰山岭,命名金岭屯。
2、管庄:明朝末期,于姓由文登县泊岳家迁来本村看管山林、土地而立村,故命名管庄。
三、天福办
1、十里头:明朝正统年间,于姓从(今)荣成县积山后迁至此一山头处建村,以距县城10华里为由,命名十里头。
2、河北社区居民委员会:明朝初期,于姓从大水泊迁至文城南门里居住。1944年县城解放后,划分为八个里,此处为文化里、繁荣里。 1945年春,两个里合并为村,因位于城南河北岸,命名河北村。1998年8月,改为河北社区居民委员会。
四、汪疃镇
1、东英武:清朝初期,于有威从文登县汪疃迁来此处安村。因座落于英武山之东北,英武遂为村名。至清朝康熙年间,村西建一西英武(村),为区别东西两村,冠以方位改称东英武。
2、翠峡口:清朝嘉庆二十一年,于姓从文城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座落于一峡谷的出口处,且山上的树木茂密青翠,故命名翠峡口。
3、河南庄:明朝初期,于姓从汪疃迁来此处安村。因座落在一条河之南岸,故命名河南。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随河南大队名称之更易,改叫河南庄。
4、北大英:明朝成化年间,于姓从海阳县司马庄迁来建村。此处有座寺庙,每逢古历四月十一的庙会日,庙前架棚上都写有“大瀛会”字样,遂以大瀛为村名。尔后,逐渐以谐音演变成大英。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随大英大队更名,改叫北大英。

五、苘山镇
1、大草场:清朝道光年间,于永丰从文登县渠格庄迁来此处安村。明朝初期,因永乐大将军征北在此修一练兵大操场,故依此命名大操场。1961年春大队印章上将“操”字刻为“草”字,此后大草场遂为村名。
2、王埠庄:于氏谱书记载:清朝初期,于成岐从文登县山马柳树底下迁来此处安村。村四周被山环绕,且山坡较陡,古谓山包为埠,故命名陡埠。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随大队名称之更易,而改叫北陡埠。
3、北陡埠:于氏谱书记载:清朝初期,于成岐从文登县山马柳树底下迁来此处安村。村四周被山环绕,且山坡较陡,古谓山包为埠,故命名陡埠。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随大队名称之更易,而改叫北陡埠。
4、中黄岚:清朝初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村迁至此处建村。此处有一由东至西的林带,春夏两季,枝叶茂盛,岚雾弥漫,秋季呈一片黄色。依其自然现象,命名黄岚。不久为与村东、西两个黄岚区别开来,遂冠以方位,更名中黄岚。
5、东柳:明朝末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因座落于山马埠(村)东,村中柳树多,故名山马柳树底下。 1944年为称谓和书写方便,又能与西邻另一个山马柳树底下区别开来,故更名东柳。
6、胡家东、胡家北、胡家西:清朝康熙三十年,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买下他村胡姓的土地建村,故名胡家庄。为领导方便,于1961年按东、西、北的位置分为三个行政村,此村居东,故命名胡家东。
7、管山:据狗塔碑和于家老茔墓碑记载:唐朝,于姓从云南迁来安村。依此处一条大沟内流红水,山草丰茂,命名红草沟村。至元朝,人丁兴旺,为占有村西之官山,将山名改为管山顶,村名更作管山(村)。
8、山马于:明末,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村西山上有座山麻寺,结合姓氏命名山麻于。因“麻”与“马”读音相似,逐渐演变成山马于。
9、磨山: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于大林从文登县西武林迁来此处安村。村北小山上出产制磨的石头,名磨山,遂为村名。
六、界石镇
1、岚子后: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崮头集迁来安村。因村前有一片茂密的松林,当地称树林为“岚子”,故命名岚子后。约在明末,因土地纠纷,岚子后、于朗庄、管山六里三个村同吕家上口打官司,官司打赢后,将所得地产三村平分了,为纪念此事,按方位将村名改为北产,但因群众不习惯,而未叫开。1976年进行村庄规划,将原址迁至村北2公里社路北侧,仍沿用原名岚子后。
2、崮头集:元朝末期,于姓从(今)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村西河床里有一块四周陡峭、上端较平的大石头,俗称崮头。以此,村得名崮头。约在民国初年,村中设市集,遂改叫崮头集。
3、开真观:元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城南于家坟迁来安村。因此处有一座道教的庙宇,名开真观,遂作为村名。
4、于家:明朝中期,于朗从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以产主姓名命名于朗庄。约在明末,因地产纠纷,于朗庄、岚子后、管山六里三个村与吕家上口打官司。官司打赢后,将所得地产三村平分了。三村为纪念此事,将岚子后村名按方位改为北产,于朗庄改为中产,管山六里改为刘家产。至清朝初期,中产全部为于姓,又以姓氏改名于家产。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随大队名称之更易,改叫于家。
七、文登营镇
1、于家庵:明朝中期,崔姓从文登县申格庄迁来此处给大水泊一家姓于的看管山林草场,因当地群众习惯称居住在山上的零散户为山庵,故以山主的姓氏得名于家庵。
2、西仓:明末,于姓从文登县井西(村)迁来此处安村。据传,宋朝孟良、焦赞曾在驾山一带安营驻兵,在此建了三个大粮仓,此仓居西,人们习惯称西为下,故命名下仓。至民国初年,改称西仓。
3、沟于家:清初,于姓从文登县西仓迁来安村。此处是一条大沟,因村建于沟旁,故结合姓氏命名沟于家。
4、永泉庄:清朝初期,于姓自文登县沙里店村迁来安村。村周围有三处泉眼,泉水常年涌出,据此得名涌泉庄。因谐音写成永泉庄。
5、沙里店:明朝初期,于姓自文登县高村迁来安村。相传,此地曾是一片沙滩,在沙滩里有人开过水店,人称沙里店。于姓安村后,遂为村名。
6、姜家庵:清朝道光年间,于姓自文登县泊高家迁来为姜姓看护林木草场,遂据主人姓名得名姜家庵。
7、丁家夼:清朝初期,于姓自文登县大水泊迁来安村。村东南有山口叫丁家口,山口北系一片草夼,据此得名丁家夼。
8、于冼庄:明朝万历年间,冼姓自云南迁来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冼家庄;于姓亦迁来安居,以姓氏命名于家庄。1944年后,两村合而为一,按两姓氏取名于冼庄。
9、后驾山:清朝初期,于姓自云南迁来安村。因村位于固架山之东北、前架山村之北,得名后架山。1960年前后演变成后驾山。
八、米山镇
1、大山前:元末,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安村,因村坐落于撇彗山之前,故命名大山前。
2、中山后: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后山后村迁来此处安村。因撇彗山之后有4个山后村,此村居中,故命名中山后。
3、西山后: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后山后村迁来此处安村。因撇彗山之后有4个山后村,此村居西,故命名西山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16:05:20 | 只看该作者
九、大水泊镇
1、杭里:明朝天启年间,于孟魁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安居,因村周围是森林,旧时称树林为树杭,故得名杭里。
2、集东:清朝雍正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因位于大水泊集之东故得名集东。
3、井南: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南有一条河,故得名河北,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为避重名,而改名叫井南。
4、井东:清朝中期,宋柞长(崇祯年间成山威世袭百户)之子与大水泊于可托(顺治户部右侍郎)之女成亲后,在此处建村安居,此处原是于姓的牧马场,有井一眼,因房屋建于井的东面,故得名井东。
5、泽上:清初,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安村,此处有个常年积水的池塘,故称水塘为泽,因村建在塘之北,群众称北为上,故取名为泽上。
6、场西:明朝末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北隅河北村迁来此处安村,因村畔柳树多,故得名柳林,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为避重名,改叫场西。
7、后土埠岭: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安村,因村前有一座土山包,当地群众称土山包为埠,故得名后土埠岭。
8、新建:清朝初年,于姓由大水泊迁来此处安家,因村东北面有一眼井,曾得名井西。1955年春修建大水泊机场时,将村迁至现住处,改叫新建。
9、大水泊:北宋元丰五年,于姓从荣成县{今)斥山迁来此处安,因村中有一条大河,常年流水,村西是大片平川地,当地群众俗称平川地为泊,故得名大水泊。
10、南疃:清朝道光年间,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座落于西南台之南,故取名南疃。
11、康家庄:清朝雍正年间,于康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给大水泊的财主看管山林草场,取于康的名字命名康家庄 。
12、岐阳:清朝初期,于姓从文登县河东乔家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南300米处的山沟内有野生桃树,故取名桃花沟。至清朝末期,有一位做官的路过此地,建议以村处正岐阳山坡之地势改称岐阳。
13、东魏家:清朝雍正年间,于魏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给大水泊的财主看管山林草场,取于魏的名字命名魏家庄。 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为避免重名,而改名东魏家。
十、葛家镇
1、梧桐庵:清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因安村人名叫五桐,故命名五桐庵。至清末,演变为梧桐庵。
2、南截山: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安村。因村座落在截山之南,故命名南截山。
3、北截山: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安村。因村座落在截山之北,故命名北截山。
4、南鲁家埠:清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村边河岸上长着一片芦苇,结合水边为埠之说,故命名芦家埠,逐步演变成鲁家埠。又因村处河南岸,而称南鲁家埠。
5、黄山:清朝末期,于姓从文登县鲁家埠迁来此处安村。以村东黄山而得名黄山村。
6、西岭西:清朝初期,于姓从栖霞县门楼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建于一道山岭之西,故得名山岭西。这区别于东面8公里处的另一个岭西(村),特冠以方位命名西岭西。
7、院东:明朝永乐年间,于姓由(今)荣成县斥山迁来建村,因座落于一寺院之东,故命名院东。
8、洛格庄:明朝万历八年,于氏由(今)荣成县斥山迁至此处建村时,落下一对鹁鸽,认为是吉祥之兆,遂命名落鸽庄。年久,觉村名不雅,逐渐以谐音演变为洛格庄。
9、于家口:明朝万历年间,于氏由文登县道口村迁至此处居住。因村西南有一大山口,故结合姓氏命名于家口。
10、北长岚:明朝正德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至此处建村。村西南有一条长形山林,方言称岚子,因村座落其北,遂命名北长岚。
11、窑南坡:明朝万历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安村。当时,村北面有一个古老的窑场,窑场南面是山坡,故以此命名窑南坡。
12、于家埠:元末,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因村旁有一个土山包,古谓土山包为埠,故冠以姓氏命名于家埠。
十一、高村镇
1、苏家泊:清朝初期,于姓由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在四面环山的平川地上。当地称平川地为泊。传说元朝时此处留下个苏家泊旧址,于姓沿用其村名苏家泊。
2、汤泊阳:明朝嘉庆年间,于姓从文登县文城迁来安村。座落处为山坡向阳,南有呼雷汤,周围是平川地,当地称平川地为泊,故命名汤泊阳。
十二、宋村镇
1、南马:明初,宫、于两姓分别从泽头孔格庄和葛家迁来此处,根据传说——从前这里是大海,一船经此,遇马一匹,抛锚牵马上船,马不驯前跃,锚被礁石紧紧钳住,锚扎进石缝,土语说“擀(应为左扌右敢)”进去了,而命名擀村。明末,邵姓从南海迁至此村,且很快兴旺起来,便改名为邵家马。1935年左右,根据村后有北马,以及为称说简便,又改称南马。
2、西海庄:清初,文登县侯家南渔池于氏兄弟来此处开荒谋生。四周是海汊港,中间有一大沙岭子,上面长有桑树,得名桑岛。后来,人们常将“丧门倒了”这句方言,有意与其混用,藉以变相嬉骂,村民颇感不吉利,便于1928年,根据祖居南渔池之西,和南滨黄海,而改名西海庄。
3、青龙夼:约在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床村迁来此处安村。据传,从前这里有两条山岭,东为小马山,西为岐岐山,二山中间是一条狭长的青草夼,随山岭蜿蜒数里,风吹草波起伏,其形似一条伏卧欲飞的青龙,此草夼因此得名青龙夼,建村后遂为村名。
4、大床: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黄岚白玉庄迁来此处安村,因在套河边上,故以河命名套河庄。明朝末期,套河连年泛滥,泥沙淤积,致河道增高,其形似床,故改名套河床。1940年左右,人们为了称说和书写简便,而改称大床。
5、小床:明朝末期,于姓从威海羊亭附近于家夼迁来套河西岸安村。因村南一华里处已有一大村叫套河床,故取名小套河床(《文登县志》亦记此称)。1940年左右,人们为了称说和书写简便,改叫小床(床,方言音shuang ,二声)。


十三、泽头镇
1、于家河:明朝末年,于姓从(今)乳山县司马庄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建于母猪河岸,故冠以姓氏命名于家河。
2、眠虎岭:1940年,于姓从文登县北庄迁来安村,村后有一小山,形似卧睡的老虎。故命名眠虎岭。
3、道口:据《于氏谱书》记载,清朝乾隆十七年,于姓从文登县石灰窑迁来此处安村。此处乃为东西交通要道,母猪河洪水上涨时,又是一个渡口,故命名道口。
4、上泊子:清朝初期,于姓从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座落在山坡上,故命名上坡子。“坡”与“泊”同音,逐渐演变成上泊子。
十四、侯家镇
1、南渔池:相传,殷氏于元朝中期迁至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为殷家庄。约至明朝末期,殷姓绝嗣。于姓门户较大,又好养鱼,将村北水池作为养渔池,故更名南养渔池。1940年前后,为称谓和书写方便,遂称南渔池。
2、南廒:明朝初期,于姓从文登县林村迁至此处建村。因位于一军廒之南,故命名南廒。
十五、小观镇
1、榆树底:明朝洪武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至此处建村。因座落于大观庙附近,而得名大观。一年黄垒河洪水泛滥,将村庄淹没,只有一棵大榆树周围几户人家幸存,为不忘此事,遂更名为榆树底。
2、于家庄:清朝初期,于姓从乳山县迁来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于家庄。
3、万家口:明朝末期,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安村于一小山口处,为盼子孙后代兴旺,故讨吉祥取名万家口。
4、鱼池:清朝道光十九年,于姓从文登县万家口迁至本村南山上给万家口的地主看管山林草场,当地称在山上居住的人家为山庵,故称万家口南庵。1961年春从万家口分出,自立行政村。此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发展又快,人才两旺,就象鱼游在水里那样遂意,故用“于”之谐音“鱼”字取名鱼池。
十六、泽库镇
1、花岛:明朝洪武十三年,于姓自荣成县花园村迁此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安村。因岛上开满野花,故得名花岛。
十七、开发区
1、于家产社区居民委员会:明朝洪武三年,于姓自云南迁来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于家产。1994年8月改为于家产居民委员会。
十八、山峰
天福山:清初,大水泊于氏建佛刹山上,取天赐福地吉祥意,命名为天福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0-24 19:34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
    发表于 2012-1-22 14:46:0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我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
    发表于 2012-3-22 09:39:3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5#
    发表于 2012-5-23 16:56:29 | 只看该作者
    道口:据《于氏谱书》记载,清朝乾隆十七年,于姓从文登县石灰窑迁来此处安村。此处乃为东西交通要道,母猪河洪水上涨时,又是一个渡口,故命名道口。
    于家口:明朝万历年间,于氏由文登县道口村迁至此处居住。因村西南有一大山口,故结合姓氏命名于家口。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6#
    发表于 2012-5-23 22:00:45 | 只看该作者
    hongwei201 发表于 2012-5-23 16:56
    道口:据《于氏谱书》记载,清朝乾隆十七年,于姓从文登县石灰窑迁来此处安村。此处乃为东西交通要道,母猪 ...

    也发现了新大陆,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明万历(1573~1619年)倒差179~133年,会说还的会听。错在于家口提供的资料太失真了。都是谱书烧毁惹的祸,后人只得盲目的猜说,这就叫做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社区QQ达人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7#
    发表于 2012-5-25 17:08:53 | 只看该作者
    wo shi 我是日照人, 全村都姓于, 村碑上祖籍就是大水泊的,貌似我爷爷那辈还经常有来上坟的,不过现在年轻人都不讲究这些了。故而都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5-11 19:56:39
    我是招远金岭镇中村人 从大水泊迁来  老祖宗 于正  儿子于雄   求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9#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5-30 09:57:35
    我是黑龙江的,我的外祖父是大水泊人,母亲只记得家在柳林,外祖父于经堂,曾用名于经德,是教师,母亲八岁时,外祖父去世,外祖母后嫁与董氏,母亲年岁小小,识得许多诗文古字,现亦时常读书,我非常怀念外祖父,对他所知太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0#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19 15:53:30
    柳林在文城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1#
    发表于 2013-6-19 17:14:1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16:05:20 | 只看该作者
    九、大水泊镇
    1、杭里:明朝天启年间,于孟魁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安居,因村周围是森林,旧时称树林为树杭,故得名杭里。
    2、集东:清朝雍正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因位于大水泊集之东故得名集东。
    3、井南: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南有一条河,故得名河北,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为避重名,而改名叫井南。
    4、井东:清朝中期,宋柞长(崇祯年间成山威世袭百户)之子与大水泊于可托(顺治户部右侍郎)之女成亲后,在此处建村安居,此处原是于姓的牧马场,有井一眼,因房屋建于井的东面,故得名井东。
    5、泽上:清初,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安村,此处有个常年积水的池塘,故称水塘为泽,因村建在塘之北,群众称北为上,故取名为泽上。
    6、场西:明朝末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北隅河北村迁来此处安村,因村畔柳树多,故得名柳林,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为避重名,改叫场西。
    7、后土埠岭: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安村,因村前有一座土山包,当地群众称土山包为埠,故得名后土埠岭。
    8、新建:清朝初年,于姓由大水泊迁来此处安家,因村东北面有一眼井,曾得名井西。1955年春修建大水泊机场时,将村迁至现住处,改叫新建。
    9、大水泊:北宋元丰五年,于姓从荣成县{今)斥山迁来此处安,因村中有一条大河,常年流水,村西是大片平川地,当地群众俗称平川地为泊,故得名大水泊。
    10、南疃:清朝道光年间,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座落于西南台之南,故取名南疃。
    11、康家庄:清朝雍正年间,于康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给大水泊的财主看管山林草场,取于康的名字命名康家庄 。
    12、岐阳:清朝初期,于姓从文登县河东乔家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南300米处的山沟内有野生桃树,故取名桃花沟。至清朝末期,有一位做官的路过此地,建议以村处正岐阳山坡之地势改称岐阳。
    13、东魏家:清朝雍正年间,于魏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给大水泊的财主看管山林草场,取于魏的名字命名魏家庄。 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为避免重名,而改名东魏家。
    十、葛家镇
    1、梧桐庵:清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因安村人名叫五桐,故命名五桐庵。至清末,演变为梧桐庵。
    2、南截山: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安村。因村座落在截山之南,故命名南截山。
    3、北截山: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安村。因村座落在截山之北,故命名北截山。
    4、南鲁家埠:清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村边河岸上长着一片芦苇,结合水边为埠之说,故命名芦家埠,逐步演变成鲁家埠。又因村处河南岸,而称南鲁家埠。
    5、黄山:清朝末期,于姓从文登县鲁家埠迁来此处安村。以村东黄山而得名黄山村。
    6、西岭西:清朝初期,于姓从栖霞县门楼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建于一道山岭之西,故得名山岭西。这区别于东面8公里处的另一个岭西(村),特冠以方位命名西岭西。
    7、院东:明朝永乐年间,于姓由(今)荣成县斥山迁来建村,因座落于一寺院之东,故命名院东。
    8、洛格庄:明朝万历八年,于氏由(今)荣成县斥山迁至此处建村时,落下一对鹁鸽,认为是吉祥之兆,遂命名落鸽庄。年久,觉村名不雅,逐渐以谐音演变为洛格庄。
    9、于家口:明朝万历年间,于氏由文登县道口村迁至此处居住。因村西南有一大山口,故结合姓氏命名于家口。
    10、北长岚:明朝正德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至此处建村。村西南有一条长形山林,方言称岚子,因村座落其北,遂命名北长岚。
    11、窑南坡:明朝万历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安村。当时,村北面有一个古老的窑场,窑场南面是山坡,故以此命名窑南坡。
    12、于家埠:元末,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此处安村。因村旁有一个土山包,古谓土山包为埠,故冠以姓氏命名于家埠。
    十一、高村镇
    1、苏家泊:清朝初期,于姓由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在四面环山的平川地上。当地称平川地为泊。传说元朝时此处留下个苏家泊旧址,于姓沿用其村名苏家泊。
    2、汤泊阳:明朝嘉庆年间,于姓从文登县文城迁来安村。座落处为山坡向阳,南有呼雷汤,周围是平川地,当地称平川地为泊,故命名汤泊阳。
    十二、宋村镇
    1、南马:明初,宫、于两姓分别从泽头孔格庄和葛家迁来此处,根据传说——从前这里是大海,一船经此,遇马一匹,抛锚牵马上船,马不驯前跃,锚被礁石紧紧钳住,锚扎进石缝,土语说“擀(应为左扌右敢)”进去了,而命名擀村。明末,邵姓从南海迁至此村,且很快兴旺起来,便改名为邵家马。1935年左右,根据村后有北马,以及为称说简便,又改称南马。
    2、西海庄:清初,文登县侯家南渔池于氏兄弟来此处开荒谋生。四周是海汊港,中间有一大沙岭子,上面长有桑树,得名桑岛。后来,人们常将“丧门倒了”这句方言,有意与其混用,藉以变相嬉骂,村民颇感不吉利,便于1928年,根据祖居南渔池之西,和南滨黄海,而改名西海庄。
    3、青龙夼:约在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大床村迁来此处安村。据传,从前这里有两条山岭,东为小马山,西为岐岐山,二山中间是一条狭长的青草夼,随山岭蜿蜒数里,风吹草波起伏,其形似一条伏卧欲飞的青龙,此草夼因此得名青龙夼,建村后遂为村名。
    4、大床:明朝中期,于姓从文登县黄岚白玉庄迁来此处安村,因在套河边上,故以河命名套河庄。明朝末期,套河连年泛滥,泥沙淤积,致河道增高,其形似床,故改名套河床。1940年左右,人们为了称说和书写简便,而改称大床。
    5、小床:明朝末期,于姓从威海羊亭附近于家夼迁来套河西岸安村。因村南一华里处已有一大村叫套河床,故取名小套河床(《文登县志》亦记此称)。1940年左右,人们为了称说和书写简便,改叫小床(床,方言音shuang ,二声)。


    十三、泽头镇
    1、于家河:明朝末年,于姓从(今)乳山县司马庄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建于母猪河岸,故冠以姓氏命名于家河。
    2、眠虎岭:1940年,于姓从文登县北庄迁来安村,村后有一小山,形似卧睡的老虎。故命名眠虎岭。
    3、道口:据《于氏谱书》记载,清朝乾隆十七年,于姓从文登县石灰窑迁来此处安村。此处乃为东西交通要道,母猪河洪水上涨时,又是一个渡口,故命名道口。
    4、上泊子:清朝初期,于姓从大水泊迁来此处安村。因座落在山坡上,故命名上坡子。“坡”与“泊”同音,逐渐演变成上泊子。
    十四、侯家镇
    1、南渔池:相传,殷氏于元朝中期迁至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为殷家庄。约至明朝末期,殷姓绝嗣。于姓门户较大,又好养鱼,将村北水池作为养渔池,故更名南养渔池。1940年前后,为称谓和书写方便,遂称南渔池。
    2、南廒:明朝初期,于姓从文登县林村迁至此处建村。因位于一军廒之南,故命名南廒。
    十五、小观镇
    1、榆树底:明朝洪武年间,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至此处建村。因座落于大观庙附近,而得名大观。一年黄垒河洪水泛滥,将村庄淹没,只有一棵大榆树周围几户人家幸存,为不忘此事,遂更名为榆树底。
    2、于家庄:清朝初期,于姓从乳山县迁来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于家庄。
    3、万家口:明朝末期,于姓从荣成县斥山迁来安村于一小山口处,为盼子孙后代兴旺,故讨吉祥取名万家口。
    4、鱼池:清朝道光十九年,于姓从文登县万家口迁至本村南山上给万家口的地主看管山林草场,当地称在山上居住的人家为山庵,故称万家口南庵。1961年春从万家口分出,自立行政村。此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发展又快,人才两旺,就象鱼游在水里那样遂意,故用“于”之谐音“鱼”字取名鱼池。
    十六、泽库镇
    1、花岛:明朝洪武十三年,于姓自荣成县花园村迁此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安村。因岛上开满野花,故得名花岛。
    十七、开发区
    1、于家产社区居民委员会:明朝洪武三年,于姓自云南迁来此处安村,以姓氏命名于家产。1994年8月改为于家产居民委员会。
    十八、山峰
    天福山:清初,大水泊于氏建佛刹山上,取天赐福地吉祥意,命名为天福山.   
    天终于暖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2#
    发表于 2013-6-19 20:39:53 | 只看该作者
    请问花岛字辈排列从什么年间开始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20 22:00:05
    倍感亲切,都是于氏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4#
    热心网友  发表于 2013-6-27 03:03:12
    Courage and resolution are the spirit and soul of virtu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5#
    发表于 2013-6-29 21:24:25 | 只看该作者
    寻找历史的记忆 发表于 2013-6-19 20:39
    请问花岛字辈排列从什么年间开始的?谢谢!

    荣成花园、花岛、东孔格、靳家店、阴亮、团岚埠、小葛家、小床等7村庄于姓字辈:思秉登克维,有方凤肇清(末)。树燻(勋)(末)培锡(夕)泽,桂爃(荣)基镇瀛。模熙增铭法,相辉堂*澄。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荣成花园迁入泽库花岛;花岛字辈排列从什么年间开始的,每代人大约26-33年,现在在世人培锡泽桂,桂字辈为16代,16×26=416年,16×33=528年,2013-416=1597年,2013-528=1485年,综上所述大约在明朝成化至万历年年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6-18 20:57 , Processed in 0.592801 second(s), 5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