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39846|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登王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7 11:0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428-001[wang]代表人物:四大美女王昭君。
据《通志.氏族略》及《广韵》所载,王氏有许多不同的来源。先秦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一些后人遂为王氏。(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子孙在陈国,齐王田和为其后人。齐国灭后,分三支先后改姓王,西汉末年,新朝皇帝王莽家族即为此支,王莽为改王姓的第六代。(2)出自子姓。商纣时王子毕干之后。(3)出自子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又,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在位)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有王氏。(4)出自春秋时魏献子等王族之后。公元前五世纪,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称王,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5)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亦改为王氏。(6)古高丽国君有王氏。(7)西羌钳耳有王氏。(8)赐姓,如燕王旦的玄孙嘉,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朝时被赐姓王氏。(9)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时王保义本姓刘名去非,皆冒姓王氏。
武王十一传至平王,太子早夭,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姬赤的胞弟姬林夺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其子孙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王姓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尊太孙赤为开山祖。
      
平王十传至灵王,生太子晋。晋体恤民情,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贬为庶人。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秦末汉初,秦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体。
据荣成市原卫生局长王福明(0631-7880559)先生考证:大约在元朝至正元年至三年时在今荣成市埠柳镇东古车至夏庄一带形成“十王坟”家族,其后家族人口发展特别多,墓地集中面积相当大,在1958年修埠柳水库时平整,在水库之下。十王坟用石头砌筑坟墓,人们又称呼“石王坟”。明朝时一支迁入荣成南斥山一带,由斥山分别迁入今文登的十王坟后裔在祭祀祖宗的庙联时,常称:斥山世系,东海人家。
        王福明先生考证十王坟王姓系琅琊王氏。
《王氏源谭》载:琅琊王氏世代祖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费县东。
        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篇》“王氏”注中说:“王氏,太原、琅琊,周灵王(前571~545)太子晋之后”
来自姬姓的王氏,主要有两大支,一支是王子晋,另一支是开国时周文王的十五子姬高。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以王为姓比较早,但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生活在魏国和秦国,他们迁徙到山东地区也是秦汉时侯的事。
荣成市埠柳镇东下村十王坟王姓第十八世78岁王永贵讲:十王坟占地五亩有余,有石砌坟近百座。莹地前有石雕旗杆两个,旗杆前右侧有房屋一处,莹地左后角有房屋数间为守墓人居住。莹地中有汉白玉石碑若干,1958年大炼钢铁时,在村干部带领下将石碑砸碎拿去炼铁了。现十王坟原址已经被改为农田。农田中有雕刻花纹的石块历历在目。哈尔滨道里区新华社区王光全 13503683398)
灵王五传至周考王,将弟弟揭封于王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人称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揭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史称河南王城王氏。
王姓来自中州(河南一带),迁入时间当在宋代以前。元代斥山寨巡检王直,志书明确记载为邑人
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杨庭有王氏(王庆)一姓,王姓祖居太原,楚汉之际迁杨庭
元延佑二年(1315年)峰南村西千户所知事王世贤碑云,王世贤先任云南千户所知事,后迁芝罘所知事,后迁官至文登县,任长会寨千户所知事,其后裔分布城东、因寺桥、庙东、靳家店、崖下等村。
河北昌黎官庄有王姓某(不知名)任过指挥同知,在过河因救“圣驾”而溺死,谥号“贞勇子”,其子王启袭职,启死后由长子王信袭职,正统二年(1437)四月初六由陕西调威海,升任指挥使,十四年(1449)七月随英宗北征蒙古瓦刺部阵亡,改由启之继子()王铭自昌黎到威袭替,于景泰二年(1451)九月十六日到任。王姓后代多居于威海北上夼、曲家河、福德庄、槐云等村。王姓由威海北上夼迁入文登县西寨,北上夼北偏东2公里,明正德年间 15061521年,明威海卫指挥使王信后代由威海卫城里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夼,地势较高,名上夼。1930年后,始名北上夼。王佳贵兄弟4人由文登县西寨迁入侯家西厫,由文登县西寨迁入龙山泊子等村。
栖霞市道西、下门楼、安子夼、河西夼、东山根,北照、上庄、会头、范家沟、郭家埠头、文登市二十里铺等村王氏皆同族共宗、、、、道西村有水桃茔,乃十二村祖茔。、、、、何以为问其始祖皆范然,耶盖吾邑有于七之乱,先人避之,因失焉。(99)清初由栖霞门楼迁入界石西岭西;
王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姓,2007424日公布有928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7.25%,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78122人,为第1姓。素有:“无王不成庄”之说。
1隋时迁入汪疃王疃;2宋末(明初)由荣成斥山十王坟(十王坟元末形成)迁入宋村草埠3元初迁入候家大百户;4元时迁入文登营岚宅;5元至元时由文城迁入文登营前百风口;6元末由环山八里张家迁入大水泊歇家夼;7元初由乳山少山子迁入葛家昆阳宫家庄;8元时迁入米山管山;9元末由寿光古城迁入七里汤北龙山李家汤后;10元末明初由栖霞丁楼迁入汪疃王家产;11明以前王姓居住张家产麾艮;12明朝洪武二年开村祖王敬,二世王贯,三世王栋由荣成埠柳镇车古十王坟迁入大水泊(口子)陈驾埠13明洪武时由荣成荫子北石崖迁入文登营牟家庄桥西头;14明洪武初由莱阳岘子湾迁入泽头西团岚埠;15明洪武时由泽头爬山后西团岚埠迁入米山郭格庄郭家庄;16明洪武十七年由荣成迁入文登营止马岭;17明建文时由福建迁入小观紫草泊;18明初由小云南安徽省迁入泽头北桥北庄;19明初王浩先由荣成十王坟迁入天福大五里头;20明初由栖霞迁入界石王家庄;21明初由荣成石岛迁入界石北鲁家埠;22明初由云南小后街迁入小观大芦头;23元末明初由威海南石王家夼迁入界石固山后;24明初迁入蔄山道北店;25明初由烟台午台迁入文登营西;26迁入小观;27明成化时王世贤六世孙王萃由文登城东凉水湾迁入昌阳城东门外宋村城东;28明成化时迁入昌阳河上游河西岸张家产登登口;29明成化时王福由泽头道口迁入蔄山王埠庄王福庄;30明成化时迁入文城南磨山磨山大磨山;31明景泰时由宋村岭东迁入葛家西宋格小刘家;32明弘治时由宋村青龙夼迁入泽头东望仙庄;33明弘治时王雄由小云南迁入建天福南潘家夼;34明中期迁入大水泊杭里;29明中期由荣成立驾山迁入大水泊石夫人石夫人后;35明中期(清初)由龙山李家汤后迁入龙山王家疃王家庵;36明中期由栖霞迁入界石西院下;37明中期由牟平北关迁入葛家大背后大碑后;38迁入葛家黄龙岘;39明崇祯时由张家产嶅山迁入葛家背眼;40明末由栖霞门楼迁入蔄山二十里堡;41明时由即墨迁入泽库滩西头;42明时由环山八里张家迁入大水泊歇家夼;43明嘉靖时由荣成靖海卫迁入侯家寨前杨家;44明嘉靖时由文城迁入环山帽埠耩帽羊耩;45明嘉靖时由莱阳岘子湾迁入乳山冯家小碾,后由乳山冯家小碾迁入小观东里岛;46元至元年间,山西省鸡头村王尔心迁莱阳县岘子湾,明永乐年间后渐次东移,先后居夏村、乳山寨、樗树崖、石疃王家、育黎、哨里,明嘉靖时由乳山石疃王家迁入小观垒子北耩;47明嘉靖时由乳山碾头迁入小观波罗岛;48明嘉靖时由大水泊前北风口迁入临獐子山大水泊章子山;49明嘉靖末年时由福山古岘王家迁入米山小耩葛子耩;50明嘉靖时由荣成埠柳(靖海卫)迁入葛家王官屯;51明嘉靖时由宋村小寨迁入侯家马家夼;52明万历时由天福凉水湾迁入百佛寺北张家产因寺桥迎寺桥;53明万历时王克贤由张家产因寺桥迁入靳家店子东头黄花庙北高村庙后王家;54明万历时由文城迁入泽头岛集南平埠庄岛集南庄;55明万历时由云南迁入高村绿杨炉上;56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威海风林迁入文城文山;57明崇祯时由葛家东孙疃迁入葛家南长岚;58明崇祯时迁入葛家背眼;59明末由牟平渠格庄迁入小观才院;60明末由葛家下口迁入界石王家泊子;61明末由小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小营寨宋村小寨;62明末由宋村小寨迁入宋村大寨;63明末由文登营教场东迁入文登营驾山窑;64明末迁入文登营驾山寨;65 明中期由荣成十王坟迁入文登营前百风口;66明末由文登营前百风口迁入文登营沟王家,67明末由文城北凉水湾迁入大水泊青石河;68明末由侯家大百户迁入大沙河下游草夼边高村下夼;69明末由高村下夼迁入张家产军营;70明末由侯家大百户迁入大水泊小台;65明末由荣成斥山迁入米山凤凰屯东南东下庄;71明末由界石鲁家埠迁入文登营林家店;72明末由界石鲁家埠(文登营林家店)迁入文登营东屯营东屯;73明末由荣成大疃迁入大水泊大河;74明末由荣成迁入侯家小洛小里;75由威海北夼迁入侯家小洛小里;76明末由荣成十王坟迁入大水泊岭上王家青石岭;77明末由福山迁入大水泊西堡子后;78明末由大水泊西堡子后迁入大水泊金家庄;79明末由文城迁入城顶山佛爷顶山后大水泊山后王家;80明末迁入泽库辛旺庄;81明末由**迁入侯家张家庄草地;82明末迁入泽头于林庄王家庄;83由小云南迁入乳山海阳所,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由乳山海阳所迁入小观二王家;84明末兄弟五人由乳山汤上迁入小观垒子;85明末由荣成斥山迁入小埠后再迁入小观北稻地湾;86明末由荣成斥山十王坟王迁入乳山海阳所,清初由乳山海阳所迁入小观南稻地湾;87明末由陕西迁入葛家上卧龙;88明末由陕西省迁入五道河泮葛家下卧龙;89明末由葛家议城迁入界石软栆林;90明末由陈家埠迁入文登营后北风口;91明末由即墨迁入泽库小葛家;92明末由陈家埠迁入蔄山管山;93明末由张家产大官庄迁入高村香山;94明末由小观东浪暖口迁入张家产大永福。95明崇祯时由大水泊山后王家迁入大水泊大乔家;96明崇祯时由文登县城东迁入张家产南圈;97清初由福山来村迁入大水泊西堡子后;98清初由福建古田迁入邹山西头大水泊西邹山;99清初由栖霞门楼迁入界石西岭西;100清初由张家产泊石迁入文登营前驾山;101清初迁入张家产安子泊;102清初王聘迁入高村后平泊后泊;103清初迁入葛家西窑;104清初由宋村小寨迁入张家产东汤村;105清乾隆时由侯家马家夼迁入张家产东汤村;106清初迁入小观风口集;107清初由牟平迁入界石石头河;108清初由蓬莱北旺庄迁入蔄山西刘章肋巴刘章;109清初由招远新庄迁入文登营营前;110清初由荣成柳树崖迁入文登营泊邓家;111清初由荣成占家庄迁入文登营后长湾;112清初由荣成十王坟迁入文登营西北岔;113清初由大水泊前北风口迁入文登营刘马庄;114清初由高村礼格庄迁入张家产董家店;115清初由米山西下庄迁入葛家于家埠。116清初由小观菠萝岛迁入黄垒河东岸小观生家埠犍子埠;117清初由莱阳蚬子湾迁入泽头东团岚埠;118清初迁入汪疃上夼;119清初由海阳行村附近瓦罐寨迁入葛家上卧龙;120清顺治时由宋村青龙夼迁入葛家院东;121清顺治时由乳山邵村迁入葛家南石山头;122清康熙时由泽头北庄迁入葛家姜新庄;123清康熙时由米山大耩迁入米山耩北头场北头;124清康熙时由埠口下冷家迁入大水泊团山王家庵;125清康熙时有任文登营副将致仕入籍仁和坊;126清康熙时由云南迁入大水泊毕家店;127清康熙时由张家产嶅山迁入侯家南学;128清雍正时由七里迁入葛家东孙疃;129清乾隆时由福山古岘迁入葛家杭格庄;130清乾隆后迁入城北王家庵;131清乾隆时由宋村城东迁入候家潘家;132清乾隆时由牟平迁入蔄山沟道头;133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荣成十王坟迁入小观万家寨;134清乾隆时由文城石马街迁入距文城东南十里坡西张家产西泊石;135清初(中期)由宋村草埠迁入小观七甲;136清中期由界石固山后迁入界石王家庄;137清中期由昌邑县迁入界石永平;138清中期由荣成埠柳迁入蔄山中床;139清中期由埠口上冷家迁入侯家北石韩家;140清中期由侯家西泥沟迁入侯家北石韩家;141清中期由高村虎山迁入侯家北石韩家;142清中期由张家埠迁入蔄山东武林;143清时由福山古岘迁入大水泊西邹山;144清时由福山古岘王家迁入大水泊东堡子后;145清时迁入文城梁家沟王家疃;146清嘉庆时由文城帽埠耩迁入界石新庄;147清嘉庆时由大水泊大河迁入埠前头;148清嘉庆时由小观稻地湾迁入埠口上埠前;149清嘉庆时由陈家埠迁入大水泊朱家岭;150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文登营驾山窑迁入建大水泊方池泊;151清道光时由荣成南沙迁入侯家北鱼池;152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大水泊大乔家迁入建汪疃王家庵看护山林草场;153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年(1855年)由大水泊小庄子迁入大水泊山前埠菜园子;154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文登营驾山窑迁入大水泊方池泊;155清咸丰十三年(1863年)王胜由威海风林迁入蔄山二武林;156清同治时由米山郭格庄迁入米山长耩;157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龙山西汤后迁入龙山十里庄鸦雀河;158清光绪时由文登营毛家沟迁入环山小嵛岭王家庄,189清末一支由下徐村迁入环山小嵛岭附近看山庵,新中国并入小嵛岭159清光绪时由龙山十里头迁入蔄山黄庄;160清光绪时由南上夼迁入蔄山沟道头;161清末由桥头院夼迁入大水泊乐园;162清末由大水泊团山迁入大水泊歧阳;163清末由张家产杏林庄迁入侯家西泥沟;164清末由宋村小寨迁入葛家董家庄; 165民国1947年由大水泊团山迁入大水泊集东;166新中国1973年由蔄山东武林迁入蔄山新权;167由威海天东迁入蔄山山马头;168由小观波罗岛迁入葛家山北头;169由王家庵迁入蔄山汶口;170由营西王家迁入东蔄山;171迁入葛家生格庄;172迁入葛家议城;173迁入葛家赤金泊;174迁入宋村臧格庄;175迁入宋村南马;176迁入宋村;177迁入大水泊大台; 178迁入米山大耩;179 迁入大水泊崖下;180由威海北上夼迁入文登县西寨;181王佳贵兄弟4人由文登县西寨迁入侯家西厫;182由文登县西寨迁入龙山泊子;183由宋村城东迁入宋村李仙庄;184清末由葛家生格庄迁入米山大山前;185迁入天福文山;186迁入环山西楼;187迁入天福城北;188迁入环山生产;189清末由下徐村迁入环山小嵛岭附近看山庵,新中国并入小嵛岭
臧格庄王姓辈份派字:白云洪福寿,殿玺陆家祚,翰彦继先惠,远辉永余馨,锦焕*普霈。
荣成十王坟、草埠王姓五行相生辈份派字:树爃培锦(金)泽。
荣成十王坟、陈驾埠、小庄子、西武林村、管山、高村的东南角,泽库周家,止马岭,汪疃东黄埠整村,初家大半等王姓辈份派字:鸿树熙,基钟汶荣焕,增。
峰南王世贤后裔、凉水湾、城东、李仙庄因寺桥、庙东、靳家店、崖下字辈铖,洪桂炳培钦。
小耩、郭格庄、泊子、峰西、西马王姓字辈:书,培锡(夕)浴(玉)树兆。
生格庄、大山前王姓字辈:天增福 。
威海北上夼、县西寨、西厫王姓字辈:有声启初,本祖敦伦,再加孝子,为国忠臣。桂煜塬钱浚,桔焂垚镜清,林辉增锦泽,朴煽在铭淞。
荣成十王坟、文登、大连王姓派字:经克国德文,延吉永殿作,学正圣贤家,金玉熙天瑞,良善富贵昌,宝传万世方。
文登*村王姓字辈派字:玉廷怀殿国。
文登*村王姓字辈派字:自(玉)连(克)福德(祥)
泽头东团岚埠王姓字辈:兆原培士亭维,玉天日焕云启。
梁家沟、毛家沟、柳家庄、南古场、八里张家、小嵛岭王姓字辈派字:国士世常克,书思钎义永,光显再学堂,勤习字可大,茂德纪时昌。
下徐村、小嵛岭等村王姓字辈派字:书者洪基。
山东文登府王氏字辈语: 桂殿金山兆,洪功永世昌,兴邦恩继广,治国尚文良。  《文登姓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2#
发表于 2011-12-18 20:37:06 | 只看该作者
王姓有四大来源: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和虏姓之王 。其中源头最多的是虏姓之王,变化最频繁的是妫姓之王,人数最众的是姬姓之王,而得姓最早的是子姓之王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
发表于 2011-12-18 20:40:29 | 只看该作者
《汉书•地理志第八》载:“东莱郡,高帝置。属青州。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东牟,有铁官、盐官,莽曰弘德。惤,有百支莱王祠,有盐官。育犁,昌阳,有盐官,莽曰夙敬亭。不夜,有成山日祠,莽曰夙夜。”由于古今地名的变迁,我们有必要加以解释。东牟:故城即今山东牟平县治。铁官:传说东牟县有铁官山,在县西。惤:故城在今山东黄县西南。育犁:故城在山东烟台市西。昌阳:故城在今山东文登县南。不夜:故城在今山东荣成县北偏西。成山:即今成山角。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东文登汉时属东莱郡,此前当然为东莱之地了。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
发表于 2011-12-18 20:47:38 | 只看该作者
商周更替之际,部分殷商王室不甘臣服,或武装抗周,或割据复国,而与其同族的莱夷人的世居之地便成为他们最理想的根据地,比干的后人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了山东半岛 。随着反周力量的不断壮大,不久他们便在山东黄县一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莱国。由于比干后人是反周诸力量中声望最著的一支,所以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莱国的主要创立者。莱国君臣怀着光复大商的志愿,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若干年的奋斗,所辖之土已经是大半个山东半岛了。从此以后,莱国统治的广大地区便被中原的人们习惯地称作东莱。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5#
发表于 2011-12-18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莱国是商朝后裔建立的国家,所以与周朝不存在臣属关系。在齐立国之初,由于莱与齐争夺营丘莱齐关系还一度十分紧张,到周孝王时才慢慢缓和以至友好起来。春秋早期的齐桓公时,齐、莱间没有任何战争。到春秋中期周定王时,齐与莱,以及鲁与莱的关系又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了。公元前567年即鲁襄公六年,莱国最终被强大的齐国所灭。
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到公元前567年灭亡,莱国存在了大约500年。在这段不算短暂的岁月里,比干后人以其特有的政治地位和突出的经济实力使其后代子孙得到迅速地繁衍,并且逐渐漫延到东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之后又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进,比干的后人终于成为胶东半岛上一个声望最高、人口最众的族群,这就是东莱王氏。
南宋硕儒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篇》"王氏"注中说:"王氏,太原、琅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殷王子比干之后;又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其实在两宋时期,广泛流传的王氏族望有三十八望之多,可是他只肯定了其中的二十一望,这足以说明王应麟是治学严谨的大儒,他所给出的结论必然是经过严格考证的。现在的谱牒学家们一谈到比干之王首先提到的是汲郡 王氏,认为汲郡王氏才是比干之王的源头,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原因很简单——汲郡王氏并不在二十一望之中。相反,东莱王氏做为比干的后人,与史相参,确有明证,更能为世人所信服。
在有关的碑刻和著述中曾多次提到王子城父在王姓发展史上的始祖地位,认为东莱王氏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肯定是王子城父的传人。如《王基断碑》云:“成父出仕于齐,获狄荣如,……为东莱大夫。”《三国志》卷二十七《王基传》:“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6#
发表于 2011-12-18 21:01:59 | 只看该作者
比干后人是中国历史上得姓最早的王姓人,到现在已有3200年了,如果再算上比干公有史可查的祖辈,其历史还要长得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商丘、安阳 ,到胶东、文登,再到沧州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7#
发表于 2011-12-18 21:15:58 | 只看该作者
王懿荣(清末中国第一个发现甲骨文者)
  王懿荣(1845-1900.8.15),字正孺,一字廉生、莲生,清·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东村人。出身书香官宦世家,其祖父王兆琛官至山西巡抚;其父王祖源,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幼承家学,聪颖勤奋,泛涉书史。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并历3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中国清末著名金石专家,甲骨文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镇东村王氏家塾,先后受业于母舅谢琴南、谢虞臣,表伯张墨林等人。15岁随父进京,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自清·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1862-1881年),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吴大澄、巨鹤泉、陈介祺、缪荃孙、王孝禹等,同他们考订违合,剔抉幽隐,历时19年撰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专家。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弘扬戚继光杀敌御侮的爱国精神。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据威海,分陷荣成,登州大震”的消息传到北京,忧心如焚,毅然上疏请缨,要求回山东故乡办团练,御日寇。光绪帝准其奏请,并拨给饷银2.5万两以为资助。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后,又赴登州,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正当准备率团迎击日寇时,李鸿章已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壮志未酬,写下了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变卖家产,缴还国家饷银,遣散抗日将士。山东巡抚馈以千金,自己却分文不受。光绪十年(1894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先后历3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3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文。其时因患疟疾,家人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常药店买回“龙骨”,发现上面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颇为相似,大为惊讶,立即到药店拣出那些刻有文字的“龙骨”,高价买回。后经考释,断定为商代文字。并认为大都是商王室的“档案”,“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这一重大发现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明古代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被后人誉为“甲骨文之父” 。并第一个将其考订为商代文字,搜采甲骨1500片,辑成《天垠阁王氏甲骨拓片录》。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室及文官武将纷纷敛财逃命,危难之时,以一介文官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使,负责保卫北京,“勉为其难,殚竭精力”。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5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率团练奋勇抵抗,终因寡难敌众败回私宅。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谥文敏。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8#
发表于 2011-12-18 21:17:10 | 只看该作者
王照圆(清·高宗、仁宗、宣宗时期著名女诗人、训诂学家、文学家、书画家)
  王照圆(1763-1851),女,字瑞玉,号倇佺,清·登州府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河北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幼读经、诗,自15岁泛读经史,20岁即作《葩经小记》,登州府栖霞县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之妻室。长于训诂,擅文学,亦工笔山水。清·高宗、仁宗、宣宗时期著名女诗人、训诂学家、文学家、书画家。
  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15岁起泛读经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20岁即作《葩经小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与登州府栖霞县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结婚,夫妇俩志同道合,相互启迪,感情十分融洽,常以诗词唱和,生活上是伴侣,学问上王照圆是郝懿行的诤友。虚心好学,锲而不舍,长于训诂,擅文学,亦工笔山水,被誉为“福山李清照”。常以“平生要做校书女,不负乌衣巷里人”的诗句自勉。遵母遗命,为《列女传》作补注。完稿后,经夫君订正,成书《列女传补注》8卷。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对朱熹的《诗经》注释晦涩处加以重注。仁宗嘉庆八年(1803年)又重整旧稿,并同丈夫一起研究考订,以答问的形式写出二人对《诗经》的新解,《诗问》7卷问世。嘉庆四年(1799年)郝懿行中进士,授户部江南主事,随夫进京,同当时文人、学者广泛交往,并受到尊重,为尚书阮元题诗“齐名积古从公定,室有藏书是母留”。在京期间其夫因病一度中止《尔雅义疏》的著述。便一面护理丈夫,一面帮助缮清整理,积之成册。共同研究《诗经》而写成的《诗问》、《诗说》2书,郝懿行的许多著作,都有其见解和心血。郝懿行常说,在自己的著作中宗“照圆说”甚多。时有“高邮王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栖霞郝夫妇”之誉。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郝懿行去世后,遂回归故里,专门整理丈夫遗著,以便日后刊印。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病故,享年88岁。著有《〈列女传〉补注》8卷、《诗问》和《诗说》1卷(附《女录》1卷、《女校》1卷,与郝懿行合著)、《〈列仙传〉校正》、《〈竹书纪〉校正》、《梦书》、《晒书堂闺中文存》、《葩经小记》、《倇佺诗草》等传世。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9#
发表于 2011-12-18 21:17:48 | 只看该作者
王象晋(明末、清初著名药学家)
  王象晋(1561-1653),字子进、荩臣,一字康候、三晋,号康宇、康宁,晚年自号明农居士,明·新城(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翰林、御史,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明末清初著名农学家、文学家、药学家。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考选,升任翰林、御史等职。时值魏忠贤阉党之祸炽盛,与兄王象乾都是东林党人,阉党力图拉拢兄弟2人入伙,遭拒绝,遂触怒阉党,被迫辞职回乡。数年后复职,历受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等职。为人宽厚,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晚年优游林下,旁通医学,从事园艺和医药研究,有时到田间做些轻微劳动。平时留心医药,常收集所见之各种验方,日久成帙。间或以之授人,用之多验,久之遂通医药,对药物性能颇有了解,论男女气血之异而分别重用川芎或熟地。用10多年的时间编撰了一部28卷40余万字的药学、农学重要著作《二如堂群芳谱》(简称《群芳谱》),按天、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岁、花、卉、鹤鱼等12个谱分类,药居一类,对药性的种植、修治、制用、辨讹、服食等,均有所论述,对中国医药学有一定贡献。直到90岁时仍然律己十分严格,坚持每天读书写作,即便是盛夏酷暑,也是衣冠严整,正襟危坐,丝毫不敢有所懈怠。尝给自己写了一篇自祭文:“……不敢丧失仁义之心,不求达到一切满意,能自甘清静淡泊,能忍受别人闲气……”90多年来于心无愧,自祭文正是对自己一生严于律己的真实写照。
  清·顺治十年(1653年)病卒,享年92岁。一生著述颇多,药学、农学专著有《二如堂群芳谱》28卷、《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保世药石》及《卫生铃铎》等,文学著作有《赐闲堂集》20卷、《清寤斋心赏编》、《剪桐载笔》、《奏张诗余台壁》等行世。遗有自题寓居书斋联:
  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0#
发表于 2011-12-18 21:20:56 | 只看该作者
王士禛(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王士禛(1634-1711),本名王士缜,诏改王士禛,字子真,又字贻士,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祖籍元·青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出生于新城(今桓台县)书香门第、官宦之家。4世祖王重光明朝第1个进士,其是第8世。历代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自幼受家庭熏陶,被誉为神童。官至刑部尚书,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诗坛50年之久,康熙帝征其诗300首定为《御览集》,其诗、文、词共数十种560多卷,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
  自幼受家庭熏陶,很早就显示了聪明才智。6岁入学,8岁能诗,15岁就有诗文出版,17岁应童子试,3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25岁时中戊戌科进士,任扬州府推官,掌管司法,勘问刑狱。5年时间完钦部件83件,使民无株连之苦,僚属惊叹,士庶称绝。政绩显赫,擢升京城。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最高统治者—圣祖玄烨的赏识,入值南书房。还亲征其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更加巩固了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的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历扬州府推官16任,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楷模,累官至刑部尚书,飞黄腾达。至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礼密亲王胤衱被立为太子后,遭到几立几废,成为高层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因与废太子礼密亲王诗酒唱和,被康熙得知后,触犯了康熙大忌,借题罢黜。降三级调用,成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却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离京回归。送行者堵塞街巷,无为攀辕哭泣。随身携带仅是“图书数麓,万首诗”,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从政从文,都有成绩。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从文是更重要的一面,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时与朱彝尊齐名,被称为“朱王”两大家;又与彭孙号称“彭王”,在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的地位。与诗缠绵一生,先是以诗受命至上,位极人显,诗作也身价倍增。最后离京回乡,也是因诗而起。可以说与康熙始于诗,终于诗。由于才学出众,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在其77岁高龄时,诏予官复原职。此时已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几辈扶掖向阙谢恩。至此为官45年,最后7年居家著书,吟咏不辍,至老不倦。著述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带经堂》集是重病卧床,不能起的情况下,枕上口授,命儿子启开帮助编写成册92卷,收入诗4000余首。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新城病卒,终年77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缜)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缜”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王士禛,补谥文简。平生著作极多,著有《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诗选·凡例》、《带经堂诗话》、《渔洋精华录》、《渔洋诗话》、《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皆收《带经堂集》中。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1#
发表于 2011-12-18 21:29:03 | 只看该作者
王象春(明末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王象春(1578-1632),字季木,号虞求,别号湖居士,明·新城(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后定居济南。自幼聪慧好学,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授上林苑典簿,迁南京大理评事,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中。为人正直,言论时弊,颇有见地。明末著名诗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位居榜眼,授上林苑典簿,迁南京大理评事,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中。为人正直,言论时弊,颇有见地。“雅负性气,刚肠疾恶,扼腕抵掌,抗论士大夫邪正,党论异同,虽在郎署,咸指目之,以为能人党魁也。”(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终因刚直而免官归田,卒未起用。能诗,家居时寓居济南大明湖南侧,在百花洲筑问山亭,徜徉于济南湖光山色之中,以山水自娱,写有《齐音》(亦称《济南百咏》)107首,对济南山水湖泉、名胜古迹、节令风俗、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社会现象诸方面题咏殆遍,生动地描写出明湖山水相形的阔大境界和城映水底、缤纷荟萃的秀美景致。书中所收的每一首诗均为七言绝句。每首诗之后附有笺注,或说明本事,或作辨证,以抒发诗中不尽之意,为济南竹枝词中的上乘之作。钱谦益评其说“以诗自负,才气奔轶,时有齐气,抑扬坠抗,未中声律”(《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评论较为中肯。
  明·崇祯五年(1632年)病卒,终年仅54岁。著有《问山亭主人遗诗正集》、《问山亭主人遗诗续集》、《问山亭主人遗诗补集》等,诗文结集为《齐音》(亦题《济南百咏》)、《问山亭集》等传世。遗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科场作奸案”后,作讽刺韩敬、汤宾尹(号霍林)联:
  敬字无文便是苟;
  林间有点不成材。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2#
发表于 2011-12-18 21:31:22 | 只看该作者
王思诚(元·世祖至宁宗时期著名诗人)
  王思诚(1290-1357),字致道,元·济宁路兖州嵫阳南砂堆社(今山东省滋阳县兴隆庄镇陋地村)人。出身于农家,自幼天资过人,嗜书如命,7岁时已能背诵全部《论语》。后拜汶上大学者曹元用为师,学问大进。至治元年(1321年)中进士,授管州判官,历官国子助教,翰林院编修,翰林待制,监察御史,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河间路总管,陕西行台,通议大夫,国子监祭酒。元·世祖至宁宗时期著名诗人。
  元·至治二年(1322年)31岁时中进士,授管州判官,历任国子助教,翰林院编修,翰林待制。至正二年(1342年)拜监察御史,连续向皇帝上疏,利用传统说法的掩盖下为民请命,意见大都得到了采纳。善于断狱审案,多所平反。反对虚文浮词,只愿为百姓多办实事。旋出佥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召修《辽史》、《金史》、《宋史》3史,调秘书监丞、国子司业,迁河间路总管,到任后亲自勘查水势地理,制订方案,征集民工昼夜施工,仅一月时间就堵上了决口,又修夹堤10余里,堤上种树,河滩种庄稼,当年就获丰收。当地百姓十分感谢,呼为青天。正好这有人在田中发现了“嘉禾”。所谓嘉禾,是农作物的自然变异,如一茎多穗之类,历来被附会为政治清明天降的祥瑞,成了地方官向皇帝邀宠献媚的好机会。因一贯反对沽名钓誉,坚决制止向朝廷报告。时有陕西省官员向朝廷提出一个方案,凿开黄河三门峡一段大山,可以打开河南和陕西的通道。如此工程,在当时生产力的条件下,简直是神话,然而很多官员投皇帝的好大喜功之好,又怕得罪上司,谁也不愿说破。皇帝便下旨让其会同陕西河南二省官员考察。官员们畏惧险阻,想以虚言浮词应付,便大怒道:“当官的自欺欺人,怎么能令下属和百姓信服,又怎能对得起朝廷?诸君如怕苦就请在此少等,我自己是要亲自去考察的!”那些圆滑世故的官员们看见其发了怒,一个个惶恐无言跟随考察。河滩上乱石硌落,山上小径崎岖,根本不能骑马,有时还要攀藤附葛,人人都弄了一身大汗,整整30里,官员们一个个狼狈不堪。然而终于得出了结论,所谓打通两省通道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奏报朝廷,此事遂作罢。至正十二年(1352年)63岁时朝廷任为陕西行台,以老病为辞,不允。时红巾军起义已是如火如茶,攻下了陕西的一些州县。陕西危急,官兵无力打败义军,建议请驻河南的名将察汗贴木儿到陕西为援,但陕西驻军害怕客军来了会对自己不利,持反对态度。力排众议,指出河南陕西二省相互为唇齿的关系,终于调河南之兵力解了陕西之危,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陕西任职5年,多有建树。后来朝廷看确实年事已高,不宜再在外省奔波,任为通议大夫,国子监祭酒。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接命回京,走到河南地方,因旧病复发,逝世于客舍之中,终年67岁。谥肃献,安葬于故乡南砂堆社祖茔。著作未见流传,仅《滋阳县志》、《曲阜县志》上录有其所撰碑文数篇。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3#
发表于 2011-12-18 21:32:01 | 只看该作者
王懋德(元·惠宗至正年间左丞相)
  王懋德(生于元·世祖至元〔1279-1294〕年间-卒于元·惠宗至正〔1341-1360〕年间),字仁父,又字仁甫,元·高唐州三十里铺乡(今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石门村人。历官中书掾除户部主事,拜南行台监察御史、内台御史、都省左司都事,河南、燕南两廉访司副使,佥中政院,拜左司郎中,治书侍御史,淮南廉访使,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召拜御史中丞,中书左丞。善书法、工诗词。元朝著名诗人、书法家。
  自幼家教甚严,父亲常教其辨贪廉义利。外貌伟岸,韬略内藏。元·延祐年间由宪府御使台中书椽升户部主事,后又任南行台监察御吏、内台御吏。时遇海北卫民之乱,认为是官吏不爱民引起的,用兵镇压不如以理服人。按其办法“穷之以兵,不如喻之以礼”处理,没对百姓用兵,用讲道理的方式使叛乱平息,社会平安。迁都省左司都事,御使台都事、河南和燕南廉访司副史。时权臣当道,朝中出现许多弊端,如台官多被罗织罪名下狱;对以贪获罪的官吏处理甚宽等等,朝臣都怕引祸及身,无人敢言。唯独其奏章斥之,引起皇帝注意,正气得辅,朝廷肃然,被时人称之为神明。天历二年(1329年)升左司郎中、参议。至顺元年(1330年)改任詹事参议、迁中书、拜治书侍御吏,此后又改任淮西廉访使,为民仗义执言,敢冒丢官杀头之危险,为朝纠错为民平冤。提郡县囚犯亲自审问,免除6人的株连罪;原判死刑得减刑数十人;公示平反者甚多。敢于将其他命官所定的案重新审理,然后从轻定罪,开平反之先河,此举真乃前无古人。继擢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又奉召任资善大夫、御吏中丞,拜中书左丞。善书法、工诗词。
  元·惠宗至正年间卒于中书左丞任上,葬于石门村祖茔,与其祖父、父和懋德祖孙连冢墓,封土高大,三冢相接,蜀郡虞集为撰墓碑。茔地近百亩,松柏千余株,均两人合抱不及,墓前神道旁有石人、石羊、石猪、石马等石雕。茔地旁的官道上有下马台、上马台。今只存有3个残缺的石人,1个残趺石保存较好,是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村内还有祠堂,堂前有双斗旗杆,现已不存。遗著有《仁父集》等存世。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4#
发表于 2011-12-18 21:35:55 | 只看该作者
王永江(北京国民政府奉天省省长)
  王永江(1872-1927.11.1),字岷源,号铁龛,祖籍清·山东省蓬莱县人,出生于奉天省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城内。10岁入私塾,17岁应县试名列榜首。张作霖奉系军阀中的重要成员,是张作霖的理财能手。辽阳警务学堂监督,东三省总督府知府衔参事,南路巡防管带;东三省官银号督办兼东北大学校长,奉天省警察厅厅长,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烟酒专卖局局长,奉天省省长。
  晚清时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岁贡,后就读于奉天书院。毕业后先是设私塾任教,博览群书,才学过人,为人头脑敏捷,又善医道。30岁起潜心研究医术,并于旅顺开设中药房。1897年任辽阳县警政,供职期间深得袁金铠赏识。1905年应聘任南金书院监督。
  民主革命时期,1907年由同窗好友袁金铠引荐任辽阳警务学堂监督,从此踏上仕途。亲自制定并编写警政法规、章程、制度等讲义教材10余种,办学成效显著,被东三省总督锡良誉为“奉省办警政第一人”。1910年冬鼠疫蔓延成灾,因其深明医理,受任辽阳防疫委员长,率领医务人员亲监疫区,串家走户望诊投药,很快扑灭灾疫,被保荐为候补知县,旋擢为总督府参事。1911年改任南路巡防管带。辛亥武昌起义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调其为总督府知府衔参事,率军镇压铁岭、开原两地革命军。1912年民国成立后,由袁金铠荐举得见张作霖。1913年先后历任牛庄、海城、营口及奉天省城税捐局局长兼地清丈局和屯垦局局长等职。1916年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后,任奉天省督军署高级顾问,旋被张作霖委任为全省警务处处长兼奉天省警察厅厅长,厘定警章、严明警政,得张作霖信任。1917年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东三省官银号督办。就职后如鱼得水,财政收入迅速好转,国库得以充实。不徇私情,不惧权势,秉公执法,社会秩序肃然,受到社会赞誉。亦深得张作霖的赏识相器重,每每言听计从。1917年鉴于奉省财政危机、金融管理紊乱,张作霖特任为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烟酒专卖局局长。1918年兼任东北三省官银号督办。锐意刷新,力除积弊,开源节流,仅3、4年间即还清大笔积债,节余1000余万元,被誉为理财能手。1920年6月任奉天省代理省长兼财政厅厅长。1922年擢任为省长。以保境安民为宗旨,鼎力推行振兴实业、发展教育、整顿吏治、辟建交通、鼓励屯垦等政策,创办奉天纺织厂、东北大学(亲兼校长),修建沈海与洮昂铁路,亲手制定各级政权实施细则,严明管理制度。
  大革命时期,1924年10月徐世昌任民国总统时,任命为黄郛内阁内务部总长,未就,继续任奉天省省长之职。很快出现“仓禀足、治安宁”的兴盛景象。1925年郭松龄反奉时,张作霖不惜出卖主权,勾结日军出兵干预。遂竭力周旋,力图扭转危机,因无效而急得“左目失明,心脏漏血”。1926年鉴于军阀混战,见大势已去,虽经张作霖几次挽留,毅然退出政界,借病请假返籍。当闻知张作霖对粤革命军发起讨伐“赤化”通电后,感叹万分,认为“是有害于国家前途,误国而羞先世之士”之举。隐居后专心从事著述,亦精书法,摹拟王右军,笔意饶有风致,东北大学校训“知行合一”匾额乃其手笔。
  1927年11月1日因病在金州逝世,终年仅55年。时张作霖在北京,特派袁景铠到金州致奠,并赠葬仪金5000元。著有《读书偶得》、《铁龛诗草》(2集)、《易原窥余》、《阴符经注》及《医学辑要》、《痼疾窥余》等。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5#
发表于 2011-12-18 21:37:41 | 只看该作者
王建极(安东商会会长、东边实业银行行长)
  王建极(1864-1937.3),字抚辰,号筱东,山东省招远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随父母落户东北宽甸杨木川,后到安东八道沟经营蚕丝。1911年当选为安东商会会长。1918年创办安东第一家也是最大的民营金融机构——东边实业银行。大力倡导振兴教育兴办学校,带头捐献并多方募集资金,兴办了东边林科中学、商科中学和安东女子学校。一生“自奉俭约”,创办济良所、同善社、平民工厂、同善社和施医院等慈善机构,冬舍棉衣,夏施茶药。中国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金融家、慈善活动家。
  晚清时期,幼年与父母一道,跟随着闯关东的大军一路艰辛到东北,先在奉天府盖平县(今辽宁省盖州市)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在宽甸杨木川金厂村(今宽甸满族自治县杨木川镇金安村)落户。成年后被养蚕的乡亲们推举专做蚕茧的销售。当时蚕丝的加工厂大多集中在山东,为给乡亲们谋得最大经济效益,把蚕茧在安东集中后,再运到山东出售。但时逢乱世,每次运输途中必遭勒索盘剥,有时到达目的地,又遭到当地丝商压价,一来二去,“赔累者实多”。考察了一些蚕丝加工厂,联系安东倒运蚕茧商家,在八道沟、东坎子等地建缫丝厂。在其带动下,安东缫丝产业迅速发展,深受蚕农和茧商的爱戴。蚕丝声名鹊起,赢得了安东商界人士的尊重和拥护。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为安东总商会协理(副会长)。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1911年被选为商会总理(会长)。在担任商会会长期间,赢得了一份分量很重的“荣誉”。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对各地商会会长的任职资格做了一个规定:凡出任会长者必须参加全国商会会长统一考试。在毫无考试经验和准备的情况下,参加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商会会长考试,结果名列第二,上海商会会长名列第一。多次到外地或出国考察商业。1918年7月在安东县县长陈艺支持下,与商会会董一道发起组织安东商业储蓄会(东边实业银行前身),办理储蓄、信贷、汇兑等项业务。1919年辞去安东总商会会长职务。虽不再担任会长,但对安东的商业发展依然殚精竭虑,清醒意识到,七道沟一带日本附属地发展很快,但严重制约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由此建议政府扩展东坎子为商业区。建议被采纳,东坎子一带才得以繁荣。1921年7月储蓄会增加资本,改组为东边实业银行,任专务董事、行长。当时的东边实业银行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成为安东埠内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民营金融企业。不但在商业上有独到之处,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深谋远虑。自捐3000银元、募捐7000银元,先后创办两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东边林科高级中学和东边商科高级中学,以及安东县立女子初级中学,这些学校都招收平民子弟入学。除积极创办学校,还倡办“济良所”、“同善社”、“施医院”和“教养工厂”等慈善事业。对遭受天灾病祸和无家可归的人,冬舍棉衣,夏施茶药;在七道沟、八道沟街头设置多个“施粥处”,救济灾民;对街头饿殍,施棺掩埋;把无家可归的人安排进平民工厂就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辞去银行所有的职务,同安东商会会长孙荣明一起为救国会献计献策,并捐助钱款。1936年患肺结核住进丹麦人开设的“丹国医院”就医,日本宪兵前去逮捕未能得手,派特务严密监视。1937年春节前夕,孙荣明在奉天被日本宪兵杀害,闻讯后悲愤交加病情恶化。
  1937年3月病逝,终年73岁。病逝后安东埠内隆重祭奠,贫民乞丐自动参加送葬,沿街祭灵者哭者载道。《东边日报》报道称:安东市民“……万民唏嘘如丧考妣。”
.
.

建筑景观设计,TEL:8456796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5-14 20:31 , Processed in 0.54603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