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23878|回复: 1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姓历史来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
发表于 2011-12-10 1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圈制作
"二为河南固始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移居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后渐次西来,俗称鸭儿湾刘。"
上述情节中关于"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一说有异议:查山东省《乳山市信息网》(原属文登县建制)注:“明朝洪武二年,河南省固始县刘姓一支长途跋涉、几经周折,迁至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文城鸭湾崖,后逐步西迁和播散各地”。。。。。
    本人理解的文城鸭湾崖就是原文城鸭湾街.而非"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2#
发表于 2011-12-10 10: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刘晗的资料,供参考:
“各位刘氏亲友:
我是哈尔滨人,前年回老家山东威海市(原荣成县)崮
山镇岭西村觅得家谱:“忆吾氏自云南来山东也迄今五百余年也,子实、子宝、子资兄第三人同至斯土,子宝公居宁海之养马岛,子资公居青州之诸城县而,子实公居文登县是为吾之始祖。至八世应时公迁于荣邑西陲之岭西是为岭西村之始祖,自吾氏来岭西之后至十五世燿文燃文炤文燭文居岭西,灼文灿文二公迁居东崮村,十六世元桂公迁居陈家庄元朋公迁居河东村。 自吾氏居是乡之谱至十三世进达公而始修明,(十六世祖)毓崧又续修之”。十九世 桂森光绪三十四年又续。 故宁海、诸城、荣城三地刘氏多同宗。我宗18—19世排序:“汉、书”;20—59世排序:“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祖父秉信由山东到大连故于黑龙江,家父守志退休哈尔滨。(刘晗)
    纠正上述错误:其实刘子实家族迁徙文登之前为牟平原住民。
必紹公首修《劉氏家乘》載:吾劉氏族源流考”(刘子实为东牟郡人)
氏族何昉乎?考之《左傳》:“天子建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此氏族之所由始也。士庶家之氏族,其先必有所由,今不可考矣。然律音各有所屬,始姓各有其地,則姓書具載之,而非無稽也。吾劉於五音為宮,五行為土,其先為彭城。今劉之氏族徧寰宇,固皆彭城之分歟。若語其源流,譬之水,然水以有源,而其流不竭,固所以達其源也。天下之水,莫大於四瀆。江發源於岷山,淮發源於桐柏,河發源於星宿海,漢發源於嶓塚,其流則由四瀆而為百川,千支萬派放乎四海,海之水豈以無源而汪洋若是哉?江淮河漢之分猶五姓,宮、商、角、徵、羽之屬也。流各有源,姓各有自,觀水則知氏族矣。水不以末流而忘其源,氏族可以世遠而忘其祖耶?吾劉分於彭城,析於海內。吾族始於東牟,播於文登,至不肖紹方八世。迄吾孫則今十世矣。其先占籍辛汪之九裏,嗣分三甲,戶有百丁,則百丁三甲皆一裏也。皆一裏,皆一氏族也。水流而不息,其源一也。族衍而無窮,其始一也。彭城、東牟莫考其詳,文登之氏族以溯文登之源流,十世之派本於始祖而不可忘。自始祖而來至於今,由今而衍於後,皆骨肉,皆一脈,而顧可忘耶?今之族雖一而世則十,裏雖一,而甲則三。適此不為聯束,不為譜系,再更數世,愈遠而愈疏,則氏族雖存,而源流莫辨,猶今日之視彭城與東牟也。故特考之以為篤宗盟者識。
注釋:
1、何昉——昉,起源。
2、賜姓、胙土、命氏——古人姓和氏是有著嚴格區別,天子對有功德之人賜姓命氏。
3、無稽——無考。
4、四瀆——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的稱呼,即“江、河、淮、”,(長江、黃河、淮河、水)。
5、河發源於星宿海——星宿海,位於黃河源頭地區。
6、嶓塚——山名,古人稱是漢水源頭。
7、宮、商、角、徵、羽——我國五聲音階中五個不同音的名稱。
8、占籍——報戶口,入籍定居。
9、至不肖(紹)方八世——寫這個源流考的人“劉方,剛剛。
10、裏甲——明代社會基層組織。城市中的裏又稱坊,近城者則稱廂。每裏人戶為一百一十戶,一裏之中多推丁糧較多的十戶為裏長,其餘百戶分為十甲,甲設甲首。
11、適此不為聯束——聯,連結,束,捆在一起。
12、篤宗盟——篤,忠信;宗盟,指同宗、同姓。
13、彭城——指江蘇徐州。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
发表于 2011-12-10 1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1-12-10 13:23
见到刘家还是有更多高人熟悉刘氏祖源非常高兴,愿与共同商讨研究刘氏。此题多方存有不同意见,但始终没有 ...

查文登地名网所得:
文登县鸭湾街得名起因(文登地名网记载)
明朝初期,刘子石(实)从牟平迁至文登县文城鸭湾街居住。1944年8月30日文城解放后,划分为八个里,此街称生产里。1945年春,改称生产村。1998年8月改为生产社区居民委员会。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4#
发表于 2011-12-10 16: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标准名称: 生产社区居民委员会

所属政区:行政区 > 龙山办

得名时间:
察看详细资料

得名起因:明朝初期,刘子石从牟平迁至文城鸭湾街居住。1944年8月30日县城解放后,划分为八个里,此街称生产里....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5#
发表于 2011-12-15 1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12-24 11:31 编辑

乳山刘姓
乳山刘姓约1.2万户。散居各镇,以夏村、诸往、下初、徐家镇为多。其族系主要有三支:(3)明洪武二年(1369年)河南省固始县刘姓一支移居文登县鸭湾崖,后渐次西迁,先后移居境内黄疃、西泗水头、官庄、井子、炉上、归仁、东里村、战家夼、周格庄、西圈、宝口、耳沟、社庄、曹家、簸箕掌、下肖家、董格庄、六村屯、稗子刘家、兰家等村。详细分布:

乳山四镇13村刘查询电话2009.02.08整理
夏村镇    0631-6651312
1、战家夼 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现600户。
2、东泗水头 明嘉靖二十八年,刘君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泗水头村东定居立村,故名。清康熙年间,宋、王姓由育黎、驾马沟迁入。现203户。
3、西泗水头 明成化十二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因位居4条小河交汇处,故名泗水头。后因建东泗水头而更今名。清初,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入。现400户。
4、东里村 清康熙年间,焉、刘姓由焉家、文登县鸭湾崖迁居里村之东建村。现327户。
5、炉上 明崇祯年间,刘姓从文登鸭湾崖迁居立村,因当时村民以炉烤糕点为业,故名。清初,丛姓由海阳县大丛家迁入。现387户。
6、官庄 明嘉靖元年,刘姓从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宅口。嘉靖末年,于伟从北司马庄迁入。万历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入。后宋、徐、邢、张等姓迁入。因此地是司马庄财主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称官庄。现960户。
乳山市海阳所镇  0631-6752591
7、董格庄 明天启年间,刘九锡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定居,因此前有董姓建村董格庄(万历年间迁堡上),故袭旧称。清乾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入。后丁、李、王姓由附近村庄迁入。现320户。
8、稗子刘家 0631-6726422 明崇祯年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因此地洼涝生长稗子,故名。清顺治年间,李姓由桃村李家迁入。后焉姓由焉家迁入。现200户。
9、六村屯 明末,唐、方、苗、杨(云南迁来)、刘(文登县鸭儿湾迁来)、王(文登县迁来)六姓各聚居此地一方,后村庄渐连一起,故取此名。清康熙年间,林姓由西林家迁入,孙姓由念头迁入。嘉庆年间,许、赵、张、傅姓由海阳所迁入。现1140户。

下初镇
10、乳山市下初镇山南头村民委员会 电话:06316448076
11、乳山市下初镇单家疃村民委员会 电话:06316441000
12、乳山市下初镇簸箕掌村民委员会 电话:06316441000
                        
乳山市下初镇
山南头 明万历五年,刘德仁由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山,故名。清康熙年间,姜、赵姓由吕格庄、赵家庄迁入。现164户。
单家疃 清乾隆年间,单方恩由大单家迁居北东庄。清末,刘姓从文登县鸭儿湾迁入,后有齐、张姓迁入。1960年由北东庄析出立村。现30户。
簸箕掌 清康熙三十九年,徐友由文登县白马迁此立村,因此处地形似簸箕状而得名。乾隆三十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入。后张、曹、孙、孟姓迁入。现213户。
崖子镇
13、 乳山市崖子镇下肖家村委会 电话:06316586617
下肖家 明末,肖刚由河南省章村迁此立村肖家。清初,傅、黄、刘姓分别从福山县傅家岭、王家疃、文登县鸭儿湾迁入。1960年更今名。现200户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6#
发表于 2011-12-15 20: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驳刘洪升宗亲的“鸭湾村”论
(2011-03-19 10:10:25)
转载
标签:
鸭儿湾
文登县
登州府
城西街道办事处
鸭湾村
分类: 我的寻根梦

    在五年的寻根过程中,我剥丝抽茧般的慢慢寻找族谱资料。从最初的懵懂状态到现在可以为刘氏宗亲寻根指点迷津了。作为“鸭儿湾刘”的后代我对自己家族的起源、迁徙过程还没有考证出结果。最初认为“鸭儿湾”就是长春刘洪升宗亲所说的“荣成城西街道办事处的鸭儿湾村”。按照我家族长辈的说法,我们是“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刘”
    但是通过考证我不认为刘洪升宗亲的观点是正确的。
    鸭湾村是明朝崇祯年建村。可是山东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洪武就有刘氏宗亲陆续从“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外迁至胶东半岛西部地区,可见“鸭儿湾”在明朝洪武年就是我刘氏聚居地。
    从明朝洪武年就有刘氏族人从“鸭儿湾”外迁,我认为得名于崇祯年的荣成“鸭湾村”根本不是各“鸭儿湾刘”族谱上记载的登州府文登县的“鸭儿湾”。时间上就早相差300年。
    荣成城西街道办事处的“鸭湾村”是明朝崇祯年由当地“柯”姓建村,“柯”姓为当地人口最多的大户,我的家族在鸭湾居住几百年,那么为何我家族的族谱上面没有一位“柯”姓女性祖先,这不符合常理。几百年前,胶东人口不多,那么在村子里生活的刘、柯两姓应该是世代通婚的亲家,可是我家族的族谱里没有一代关于女性祖先有“柯”姓人的记录,这是违背常理的。就这一条证据来看“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也不该是“荣成城西街道办事处的鸭湾村”。
    而“鸭儿湾”威海蒲湾村有鸭湾,圣经山下的俞疃村有鸭湾,海阳县也有“鸭儿湾”,并且这些“鸭儿湾”都不是行政区划,是自然形成的水湾,并且历史都要早于荣成的“鸭湾村”。
    每一“鸭儿湾”刘的族谱上面记录的都是“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而不是“登州府文登县鸭湾村”,目前我还没有发现一份族谱资料显示是“登州府文登县鸭湾村”。而我家族的墓碑记录也是“鸭儿湾”,而不是“鸭湾村”。我认为鸭儿湾是地域名字,而不是行政区划名字,这有本质上的区别。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7#
发表于 2011-12-15 2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云南 (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8#
发表于 2011-12-15 22: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1-12-16 20:51 编辑

"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是一个共同的提法.这一点看来大家没有什么疑义.关键问题在于这个鸭儿湾的具体地点啊.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9#
发表于 2011-12-16 2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荣城的"鸭湾村是明朝崇祯年建村。可是山东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洪武就有刘氏宗亲陆续从“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外迁至胶东半岛西部地区,可见“鸭儿湾”在明朝洪武年就是我刘氏聚居地。
    从明朝洪武年就有刘氏族人从“鸭儿湾”外迁,我认为得名于崇祯年的荣成“鸭湾村”根本不是各“鸭儿湾刘”族谱上记载的登州府文登县的“鸭儿湾”。时间上就早相差300年。"
       我认为上述意见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说法.值得考证.
       乳山市信息网官方所提"文登县鸭湾崖"和"文登县鸭儿湾"两个称谓,也没有说明是否为同一地点.


真正的鸭儿湾地址: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0#
发表于 2012-2-8 16: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32明万历时由宋村鹁鹤崖迁入葛家于家口;"
请问:这一支刘的祖上属于哪里的刘氏?从何处迁徙到宋村鹁鹤崖再迁于家口的?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1#
发表于 2012-2-12 11: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3-16 16:48 编辑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2-2-10 21:43
这一支刘先看看字辈用的字,好像是有“增”字辈,那就是属于”客岭刘“,客岭刘是明朝刘整由安徽省霍邱县 ...


谢谢您的指点!不过还有几点需要请教:
      1、于家口的刘姓,相传也有三支,其中一支就有三种说法:一是从文登鸭湾崖徙于家口;一是从文登鸭儿湾徙于家口;一是从东墩(查荣成市宁津镇有一东墩村)徙于家口。问:“文登鸭湾崖”和“文登鸭儿湾”是否是指同一地方?东墩刘姓(---已故国家副总理谷牧(原名:刘家语)出生地)属于何方刘氏? 东墩刘姓现排字中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业长",早期排字不详.   
      2、河南固氏县迁徙文登的"鸭湾刘"的早期排字是什么?在鸭湾刘的族谱里排辈是否见到如下字辈:“。。。。。。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
      3、刘子实迁徙文登县开始至第20代的排字是什么?刘子实的后人老三支或十二支的族谱里排辈是否见到如下字辈:“。。。。。。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

        敬请回复。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2#
发表于 2012-2-12 13: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2-18 12:46 编辑

请教楼主:
      "4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今荣成市)鸭湾村,民间称鸭湾刘;"
      "文登鸭儿湾"“文登鸭湾崖”和“文登鸭湾村”三种提法是指同一地吗?
     这一说法的出处哪里?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 因为今荣成市的鸭湾村始建于崇祯年间,晚于洪武二年300年左右。
              敬请回复为感。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3#
发表于 2012-2-17 15: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小云南”和“乌撒卫”,祖籍流传是“小云南乌撒卫”的山东、浙江、东北籍朋友请瞪大眼睛,仔细看看,这里是你们的根啊!呵呵!

  “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有山西朋友讲,“云南、云南,云州之南”,应该是山西大同之南,大同古称云州嘛!山西大同之南是哪里?应州!应州那可也是古代名州啊,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老家,五代汉帝刘知远少年时代种瓜的地方!出皇帝的地方啊!应州人搬家犯得着借古云州之名吗?况且,元末明初还有一个云州在今张家口地区。我们知道,这一带的老百姓洪武四年被徐达执行坚壁清野,弄到北平府去了,北平府缺人啊。自己都差人,还能进一步给山东、浙江一带输送移民吗?这种说法其实起自民国地方志《牟平县志》、《莱阳县志》!民国地方志,质量高的不多,望文生义,漏洞百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少,笔者在引用民国地方志时往往持特别审慎的态度!真正的大同之南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有云州之南“小云南”这种叫法,一听就是外地人在想当然!那么,还有山西运城之南的说法,可靠吗?不可靠,全部是望文生义!这些解释都是受到了“山西大槐树”传说的强烈暗示和影响,“小云南”的传说,反而被扭曲了!其实,《明太祖实录》中,对于“小云南”有明确记载!只是一般人难得找得到地方!好厚的书啊!不过苍天不负苦心人,笔者可是翻到了!虽然有且只有这一处,但太权威了!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老朱修改《蕃国朝贡之仪》,曾提到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小地方政权。“隶云南者:军民府一,曰姚安;府八,元江、丽江、景东、楚雄、鹤庆、寻甸、大理、临安;宣慰使司三,平缅、车里、八百;州二,姚、邓;土官三,海东、宾居、小云南;县二,广通、习峨。”可知,这三个土官管辖的地方,分别是海东、宾居、小云南,彼此离得不远。海东(今大理市海东镇)、宾居(今宾川县南40里的宾居镇)、小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这才是“小云南”真正的出处!

  元朝,今云南驿本为云南州,属于大理段总管管辖。明军攻破元中庆路(今昆明)以后,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府州不能同名啊!于是很快,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所以小云南(云南县)是与大云南(云南府,今昆明)相比较而来的!我们要是能把云南布政使山西人吴印吴和尚从棺材里叫出来问问,那是一问便知,这事儿他最清楚!他亲手办得嘛!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4#
发表于 2012-2-17 15: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在有关移民史的研究中,曹树基先生已经证明,洪武末年建立的军卫其军人大都来自云南、四川。所以,在今天山东莱西、招远两县《地名志》记载的自然村中,截止永乐年间,大约有12%的村庄来自四川、云南。实际上,洪武三十一年以前登州府境内所设两卫的军人不可能来自外地,人口密集区的卫所军人大都取自当地。譬如,今荣成谷牧(刘氏)家族祖先即是戍守宁津所的军人,来自百余里外文登某村,后于当地婚配,留住下来。其刘氏宗谱可查。因此,实际上外地军人只应占全体人口的20%左右。由于曹树基先生所获取的自然村资料来自原登州府最西部的莱西和招远,实则,愈往东部,军籍人口的比例应该愈高。正统年间,人称登州府宁海州一带是“军多于民”;宁海一地驻有两卫,……至正统年间,军籍人口已大约有4万了,这意味着宁海州的民籍人口已经少于4万人口了,与洪武年间相比,人口减少至少超过了50%。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15#
发表于 2012-2-19 09: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小云南”和“乌撒卫”,祖籍流传是“小云南乌撒卫”的山东、浙江、东北籍朋友请瞪大眼睛,仔细看看,这里是你们的根啊!呵呵!

  “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有山西朋友讲,“云南、云南,云州之南”,应该是山西大同之南,大同古称云州嘛!山西大同之南是哪里?应州!应州那可也是古代名州啊,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老家,五代汉帝刘知远少年时代种瓜的地方!出皇帝的地方啊!应州人搬家犯得着借古云州之名吗?况且,元末明初还有一个云州在今张家口地区。我们知道,这一带的老百姓洪武四年被徐达执行坚壁清野,弄到北平府去了,北平府缺人啊。自己都差人,还能进一步给山东、浙江一带输送移民吗?这种说法其实起自民国地方志《牟平县志》、《莱阳县志》!民国地方志,质量高的不多,望文生义,漏洞百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少,笔者在引用民国地方志时往往持特别审慎的态度!真正的大同之南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有云州之南“小云南”这种叫法,一听就是外地人在想当然!那么,还有山西运城之南的说法,可靠吗?不可靠,全部是望文生义!这些解释都是受到了“山西大槐树”传说的强烈暗示和影响,“小云南”的传说,反而被扭曲了!其实,《明太祖实录》中,对于“小云南”有明确记载!只是一般人难得找得到地方!好厚的书啊!不过苍天不负苦心人,笔者可是翻到了!虽然有且只有这一处,但太权威了!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老朱修改《蕃国朝贡之仪》,曾提到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小地方政权。“隶云南者:军民府一,曰姚安;府八,元江、丽江、景东、楚雄、鹤庆、寻甸、大理、临安;宣慰使司三,平缅、车里、八百;州二,姚、邓;土官三,海东、宾居、小云南;县二,广通、习峨。”可知,这三个土官管辖的地方,分别是海东、宾居、小云南,彼此离得不远。海东(今大理市海东镇)、宾居(今宾川县南40里的宾居镇)、小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这才是“小云南”真正的出处!

  元朝,今云南驿本为云南州,属于大理段总管管辖。明军攻破元中庆路(今昆明)以后,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府州不能同名啊!于是很快,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所以小云南(云南县)是与大云南(云南府,今昆明)相比较而来的!我们要是能把云南布政使山西人吴印吴和尚从棺材里叫出来问问,那是一问便知,这事儿他最清楚!他亲手办得嘛!

  与山西太原府一样,一座城池有三级机构同城办公,山西省布政司(省级)、太原府(府级)、阳曲县(县级)。云南府则是,云南省布政司(省级)、云南府(府级)、昆明县(县级)。由于“省府同名”,工作中造成一些不便,直到后来辛亥革命,蔡锷等人发动云南重九起义(笔者注:农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云南府被废除,1928年昆明县更是正式被升格为昆明市,方才彻底予以解决。“小云南”云南县的命运,则更不遭人待见。民国七年(1918年),因长期“省县同名”终于让当政者难以忍受,遂改为祥云县。“小云南”之名遂更不为人所知!

  明朝在云南县驻军有洱海卫,洪武十九年(1386) 四月二十八日建立,下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任命赖镇为洱海卫指挥佥事,此人在当地战后重建中有不少贡献。洱海卫与洪武十七年(1384)建立的大理卫(位于大理府)相呼应,是明军保卫滇西和平的重要力量。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又增置景东、蒙化二卫,进一步加强了滇西防卫力量。洱海卫一直存在到明亡。那么,山东、浙江、东北的“小云南”后裔的祖先都是从大理“小云南”洱海卫迁出的了吗?错!这里才有多点兵啊?为了加强抵御沿海倭寇的骚扰,云南各卫都抽调了部队中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士到山东、浙江沿海驻防。

  与沿海伺机骚扰的倭寇作战,不同与大兵团作战,属于特种作战,需要军士预警及时,反应迅速,快速集结,以极强的战斗力,快速干净地解决战斗。而这些素质,以乌撒卫的战士为最!并非是乌撒卫的战士生下来就比别人强,而是这里民风强悍的乌撒部罗罗人把他们锻炼出来了。乌撒,当时彝族地区经济、军事最强大的部落,是彝族各部领袖,在乌蒙(今云南昭通)、芒部(今云南镇雄)、东川(今云南会泽)等部中有很大号召力。元朝人李京,有一本《云南志略》,记载“罗罗男子椎髻,左右佩双刀,喜斗好杀,父子昆弟之间,一言不相下,则兵刃相接,以轻死为勇。”打架就是不要命的主儿,所以当时几次强有力的反叛都来自于这里!

  被明军征服以后,这里建立了乌撒军民府,长官为知府,级别是四品,由当地头人担任,穿戴朝廷颁发的制式官服,主要负责当地行政管理,以及与驻军乌撒卫的协调。首任知府就是曾与明军打得昏天黑地的彝族坚强女性实卜。女知府实卜还真是不错,为了贯彻老朱同志关于搞好交通建设,打破封闭落后状态的最高指示,她带领民众修建了乌撒驿路数百里,其中有一站,叫做落台驿(今贵州毕节市东北六十里层台乡),报到老朱那里,一摇头,这个名字不大好,不吉利,大笔一挥,改掉!叫“层台驿”!过了层台驿,离乌撒府治还有多远呢?还得300里!

  女知府实卜卸任以后,乌撒军民府知府先后为阿能、卜穆。知府阿能曾把自己的弟弟忽山以及2名罗罗人学生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接受高等教育。与内地的文化纽带进一步加强了。而当地驻军乌撒卫军士,平时从事戍守和军屯,就是站岗放哨守城,并下田种地,一旦周围地区发生事变,由本卫指挥统兵出征!如洪武二十一年,东川部叛乱,乌撒卫军人跨过乌蒙山、马摆大山参战就是责无旁贷的!

  部队的进驻,一个消费市场形成了,也带动了乌撒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彝族地区的汉化!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初七,大明户部制订了《云南乌撒中盐则例》,主要内容:“凡输米一斗五升给浙盐一引,输米二斗给川盐,输米一石八斗给安宁井盐,输米一石六斗给黑盐、井盐。”把云南、乌撒两地的粮食问题并列解决。当时,私营商人经营盐业必须要有政府许可的凭证,即“盐引”。怎么能得到盐引?给偏远地域的明军部队从内地送粮。这从侧面说明,尽管云南、乌撒地区实行军屯、民屯等,粮食还是难以自给的!

  乌撒地区,平均海拔2200米,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每年出产不少马匹,由于明朝与故元前政权处于敌对状态,不可能从北方草原补充战马,乌撒、乌蒙之马就成了明军军马的重要来源。如洪武十九年二月初三,老朱曾派神策卫指挥同知许英领校卒700余人,赍白银22650两往乌撒等处购买军马,得马755匹。一匹马白银30两,银子还是比大明宝钞受欢迎啊!

  洪武二十二年,这支乌撒卫部队应该在乌撒已经驻军长达七年之久,他们是否适应这里的军屯生活,能否与当地乌撒部罗罗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呢?再者,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婚配,完成养育下一代的任务呢?因为,这关系到今天“小云南乌撒卫”后裔,比如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祖先是否能顺利出生?呵呵,我们有点在为“为古人担忧”!驻军娶妻,如果不愿意娶当地彝族妇女为妻,那就只能从老家娶妻,路途遥远,殊为不便。所以大多数人一般是娶当地彝族妇女为妻,当然语言、生活习惯有异,这需要彼此适应。

  那么,当地青年彝族妇女中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来与这些汉族士兵们相配成婚呢?足够!由于连年战乱和部族争抢地盘而发生的战斗消耗,男性青壮年比例应该少于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问题在于,那些家庭中有父兄死于洪武十五年叛乱的女子,是否能够接受可能直接杀死其父兄的明军士兵?好在,明军并非是日本侵略军式的祸害老百姓的军队,而是有着严格纪律的政府军,老百姓与驻军的彼此理解还是比较容易走向正常的!

  当时的彝族女性什么样呢?李京的《云南志略》,有记载,与彝族男子椎髻不同,彝族女子披发。裙不过膝,跣足。穿着方面,布衣,贵族女子饰以锦边,而女奴则只能身披羊皮。乘马时并足横坐,跟我们今天骑自行车带人时,女性的坐法相同。未婚女子,穿着大耳环,剪发齐眉。嫁娶时以姑表近亲为主,没有合适的才考虑别家。男子娶妻必先让男巫大奚婆为其妻开苞,这可是汉族男子无法接受的!当时彝族社会发展缓慢,去元不远,明初应该还是这种状态!

  彝族女性中确有不少貌美者,一般普通汉族士兵能不能娶得到,那就要看运气了。至于绝色美女,肯定是没有份的,本民族内部早就盯上了,那些土官、土知府之类,信息自然是灵通地多,汉族文武官僚自然也比普通士兵更有地位和权力上的优势。这其中不乏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彝族传说中,明朝嘉靖年间,四川峨边县著名美少女甘嫫阿妞,年方17,已订婚,被建昌府(今西昌市),又说马湖府(今屏山县)某官一个叫治达的人抢去强纳为妾,不屈而死!此官也不知是哪个民族,总之是个缺德鬼、大坏蛋!白白害死一个美丽少女,何必呢?

  驻军时间一长,当地军事素质过硬的优秀彝族青年,也会被吸收进明军,在部队里,他们很容易被汉化,姓汉姓。小云南、乌撒卫的子孙后裔对于这里有跨越600年的归属感,而不是对更早的故乡安徽、河南、湖广、江西、江浙有感情,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父系,更多的是从母系已经多多少少带上了彝族血统!

  山东乳山的于姓,落军户海阳千户所,直到民国年间,他们还定期凑份子派人到云南省祭拜祖先。但,乌撒卫军人事实上也并非一片平静,全是听话的好鸟。洪武二十二年,出事了。有个名字叫马四儿的乌撒卫军士,见当地忽现紫气升腾,借机宣传有帝王出世,与已有关,纠合战友朱黄头等6名核心成员,又连拉带骗带强迫,从乌撒卫驻军中,拉走一支队伍,经过贵州宣慰使奢香控制的水西(今贵州大方)等地,一路剽掠,一直流窜到河南省南阳府的邓州。在邓州附近,他们还召开了前敌紧急扩大会议,正式选举马四儿同志为圣人。但是,很快遭到河南都司(河南省军区)的剿捕,朱黄头同志运气欠佳,被抓,送到南京以“妖寇”名义被公开处斩。马四儿等人逃脱,不知所终。从其动员手段来判断,这些人恐是当时已经被宣布为非法的明教中人,到洪武二十二年还在保持着暗中的活动,可见生命力之顽强。在此事件发生的前一年,即洪武二十一年,乌撒卫有一个军士人数的统计数字,计军士5300余人(见《太祖实录》),离满员数字5600人相差不多。这个5300余人的数字中,应该包括马四儿、朱黄头等人。

  我们可以判断,这些下层军士的名字都很普通,文化明显不高。从他们穿山越岭,试图返回河南的行军路线,我们又可以判断,这些军人应该是出自于曾经河南都司所属的部队,简单说,就是可能以河南人为多,当然应该还包括部分湖北人、安徽人。乌撒卫后来被“我大清”(笔者注:<明史>中常见这种说法)阵营的康熙小朋友于康熙五年(1666),改称“威宁”!从此“乌撒卫”作为一个遥远的梦,越来越模糊地存在于从云南调防到山东、浙江沿海军户后裔的心中!

    参与云南之战、平叛的部队,很早就开始了军屯,如洪武二十一年平东川部叛乱,不少部队就于临时驻地实行军屯,以减轻粮食压力!据贵州《威宁县志》载:“明代乌撒屯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傅友德长子傅正文为屯田长,屯垦于北屯一带;王绳武任屯田官,屯垦于大桥一带,并开辟周围七屯;陈云光屯垦于南屯一带;费诗屯垦于二屯一带;戴光充任屯田千户,屯垦于六洞桥至白家嘴;管成任百户,屯垦于乌木屯;缪铨屯垦于北关至下坝一带;徐德明屯垦赫章一带;夏文屯于北屯、石鸡屯一带;管象屯于水草屯、张旺屯一带;刘华屯于河桥、野马川一带。”如果说外地部队的屯田是临时性举措,局势稳定后就很快撤回原驻防地的话,那么,确定在云南永久驻守的部队屯田就是一件大事情。而和平建设时期,土地资源的争夺,侵占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云南乌撒军民府知府卜穆奏言,西南方向接壤的沾益州屡屡侵夺乌撒之地,老朱诏令西平侯沐春(笔者注:沐春是沐英之子,这时沐英已经去世)理断之。沐春调查后回报干爷爷朱元璋:“沾益、乌撒地境相邻,连年争地不决,宜以所争地给乌撒卫官军屯种。”好,你们争吧,断给谁另一方都有意见!这样吧!谁也别想要了,收归国有,让部队开农场!这就是乌撒卫后所!洪武二十八年,沐春奏准将乌撒与沾益之间有强烈争议之地划归乌撒卫官军屯种,任命军官王镇疆为农场副场长(屯田副使),开四十八屯。

  在今贵州一带,明军也是布有重兵,尤其是普定,今安顺境内,是老朱认为必守的要害之地!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贵州省东起平坝、长顺,南至紫云,西抵镇宁,北连普定的地区,依然生活着明军士兵后裔20万人。村落名以屯、堡、铺、哨、所、驿等结尾,村落防卫设施齐全,有着鲜明的军事特色。同时,他们还保留着明朝初年安徽、江浙、江西等地的部分生活习俗。

<-sina_sign,1088015645,fadc7baa,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6-16 10:37 , Processed in 0.60840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