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8544|回复: 0

[育儿交流] 心理学博士: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要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发表于 2020-12-10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最近看了一本儿童心理学的好书《整体养育》,作者陈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也没有什么时髦的育儿名词,而是一些特别朴素的道理,却又让人醍醐灌顶。
  我想将书中的一个章节着重介绍给大家,即关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在书中,作者由亲身经历出发,完整呈现了自己养育一个自律、自觉的孩子的过程。你还在为孩子没有自控力而苦恼吗?不妨读读今天这篇文章。
  作者:橡树君;本文根据陈忻博士的新作《整体养育》的内容整理而成。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在文章开头,我们先来一个假设:假设你有什么不良习惯,别人一句你要控制自己,你真的能立刻控制自己吗?
  我想恐怕很难,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戒烟或减肥都没有成功呢?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并不是让孩子控制欲望那么简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如果没有发展好,就会否定自我价值,从而自我怀疑。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感,父母就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他机会做一些决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主权”。
  但每当说到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很多父母就开始纠结,“我孩子6岁,我给他自主权,让他自己检查作业。结果他干脆不做作业,还撒谎说作业都做完了。”这种父母认为,孩子哪有什么自控力啊,就该死死管着。
  这种父母很普遍,以为给孩子自主权就是全面放手,结果掉坑里了。


  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给孩子自主权之前,父母要首先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执行情况,再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
  拿写作业这件事来说。有些孩子做作业磨蹭,或者干脆不做,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贪玩,而是真的遇到了困难。所以父母在放手之前,要先通过陪孩子做作业这个过程,了解孩子的作业种类、作业量以及孩子需要完成的时间。
  提到如何具体地帮助孩子,作者陈忻给出了她自己的处理方法。为了让孩子养成管理自己作业的习惯,陈忻会给孩子列表格,“让孩子对着作业表,做完的打个勾。”有时孩子忘了,她也会及时提醒孩子。同理,学习用品也可以列个表格,孩子每天晚上对着表格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
  也就是说,给孩子提供帮助,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父母像脚手架一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具体的帮助。
  给孩子自主权,也不意味着父母要立马完全撒手,让孩子立马自己管理自己。而是要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孩子一起找到放手和监管之间的平衡点。
  说到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文中还举了个例子。有些父母带孩子出去办事,出发前商量得好好的不许闹。可没过多久,孩子就闹着要走。这种时候,父母往往非常生气,觉得孩子说话不算数,一点自控力都没有。
  在作者看来,这时候父母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出门办事和他没什么关系,尤其有时还会遇到排队的情况,感到无聊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每次带孩子出门,作者都会给孩子准备一些小零食,或者带个小玩具,再准备几个简单安静的小游戏。
  比如带孩子去餐馆吃饭,等上菜的时候,孩子往往耐不住性子,喜欢在餐馆里打打闹闹,这时候的作者是怎么做的呢?“我会为孩子准备一些蜡笔、涂色纸,让孩子边等待边玩。”
  再比如买菜,作者就会把购物清单交给刚能识字的孩子,“让他指挥我,哪个东西到哪里去买。”孩子往往表现得十分亢奋,像是在玩游戏一样。
  像在餐馆、超市这类公共空间,不是任由孩子自由探索的地方,父母该约束就得约束。关键是不要强制约束,而是要想办法陪孩子度过这个时间。
  所以啊,父母如果能看到孩子的需要,给他一点自主权,并做孩子的脚手架,孩子表现出来的自控力,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父母一点点放手,体现了对孩子的信任,而孩子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会更愿意去达成父母的期望,一旦达成,又有巨大的成就感作为反馈。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信任父母
  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更好
  在培养孩子自我调整能力的过程中,父母常常会忽略了“信任”这个因素。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实验者给一群4岁的孩子每人发了一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你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颗棉花糖。”说完他就走了。
  结果是有部分孩子很快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坚持到了实验者回来,并得到了许诺的两颗糖。之后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颗糖而等待的孩子,成绩更好,自信心也更强。
  这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想必很多父母都耳熟能详,且有不少人跟风采用类似的方法养育孩子。比如给孩子一些零食,告诉他。“如果你今天不吃,明天可以得到更多。如果今天吃了,明天就没有了。”父母希望通过这种训练,让孩子在面对诱惑时学会克制自我。
  实际上,关于棉花糖实验,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即研究者发现,孩子是否决定马上把糖吃掉,跟他是否信任大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信任实验者,确定自己可以得到两颗糖,他就会控制自己先不吃;如果他担心这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会选择把糖吃掉再说。
  可见,孩子是否信任大人,直接影响他们的决策,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克制自己。
  对此,作者也分享了她的故事。
  有一回周四,孩子放学回家就嚷嚷着要吃寿司,当作者表示这天没有寿司可吃时,孩子哭丧着脸表示,“上周四吃的就是寿司,我以为周四就是寿司日啊!”
  作者诚恳地对他说,“爸爸妈妈下班已经很累了,饭也做好了,不想再为寿司开车跑一趟。不如我们现在就规定,以后周四就是我们的寿司日,下周一定吃寿司,好吗?”听了这话,孩子平静下来,接受了这个建议。
  表面来看,是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好。其实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就是“信任”二字。因为作者一直以来都说话算话,在孩子那里建立起了信誉,所以孩子相信——既然妈妈说了以后每周四是寿司日,就一定会是寿司日。而这种良好的互动模式,一定是通过生活中无数的小事建立起来的。
  当孩子信任父母,发自内心地体谅父母,自然愿意推迟得到此刻想要的东西。
  大人情绪稳定
  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更好
  小孩子有时候分不清场合,喜欢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众场所大吵大闹。其实这种行为本来很正常,没必要动辄对孩子贴上“熊孩子”的标签,更没必要怒目相对。
  作者有一次去图书馆,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一个2岁多的孩子,孩子一直在大声嚷嚷。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过来了,她看着孩子微笑着说:“刚刚妈妈怎么说的啊?嘘......”这个孩子立马就安静下来了,也有样学样地把手指放在嘴上:“嘘......”
  工作人员情绪稳定,眼里带着笑意,就这么提醒了一句。孩子没有遭到责骂,情绪也很稳定,就像玩游戏一样跟着模仿“嘘......”,事情就这么解决了。
  相反,如果当时工作人员或者妈妈,用一种严肃或不耐烦的方式制止孩子,“这里是图书馆,你应该保持安静。”话虽没错,传递给孩子的情绪却是天壤之别。当孩子感受到别人对他的负面情绪时,也会激起他的负面情绪,接下来事情的走势很可能就越发糟糕了。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成人处理方式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理解孩子的行为,不焦虑、不急躁,也不要有敌对情绪,就像平时说话那样提醒孩子就好。
  让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打扰别人,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都大有裨益。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自然的场景,就看父母有没有意识去适当地帮助孩子。
  孩子长年累月生活在成人提供的环境里,一定会受到父母行为、态度的影响。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脾气大,不妨反思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孩子的互动模式。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
  作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不光考虑自己,也要经常考虑别人。
  作者家有两个小孩,小的时候,两个小孩经常抢玩具,吵吵闹闹更是家常便饭。对此,作者坦言,“我也没什么捷径,只能一遍遍地提醒他们。”
  比如大宝抢了小宝的玩具,作者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他,“你这样做,小宝很伤心。如果小宝也这样做,你会是什么心情?”再让他自己想办法弥补,“你看,小宝现在很伤心,你得想个办法让他重新高兴起来。”
  这种简单的换位思考,对于孩子来说不会觉得太困难。但毕竟孩子小,很难主动去换位思考,这时候就需要父母随时提醒了。经过反复的提醒,孩子能够逐渐学会克制冲动,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
  这样的做法需要持之以恒,父母不要说,“两个星期了,怎么还不行?”有时候,孩子的变化需要以“年”来衡量。所以,父母要沉得住气,坚持这么教孩子,直至他们养成这种思维方式。
  作者这样坚持了好几年后,两个孩子从最初的不能和平地玩上5分钟,到后来能和平共处30分钟,在她看来,“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了。”


  有一回作者正在烧饭,俩孩子又为谁要哪一块乐高吵起来了。吵了一会儿,大宝突然说,“你想想,如果我这样对你,你是什么心情?”弟弟沉默了。两个人就这样沉默了几秒钟,突然又变成好朋友,玩在了一起。
  事实证明,当孩子有了同理心,学会了换位思考,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也是一种情商高的表现,是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
  有同理心的孩子,愿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由此,他们的自我调整能力也更好。

我是一位新手妈妈,在家带带孩子,平日最喜欢看育儿知识,更喜欢分享给所有的父母,如果你们有好的文章请一定分享出来,让我和许多的父母都能看到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4-19 10:13 , Processed in 0.33901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