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八卦] 雍天荣:“中国式恐慌”的生成机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13 14:0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中国人为何喜欢抢
  2013年清明节前夕,上海发生了新型禽流感(H7N9)。由于是新型病毒,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多,但随着江苏省卫生厅发布“板蓝根可预防H7N9”的公告后,华东不少地方再次出现了十年前非典时期的抢购板蓝根风潮。一时间,口罩、板蓝根、白醋这“非典三大神器”又重出江湖,再度成为紧俏物资,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卖断货的情况。且不说萨斯病毒和H7N9是不同的病毒,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会知道,十年来,禽流感病毒都已经变异好几代了,板蓝根是不可能对新型禽流感有效的。病毒已经走远,思维却还是停留在板蓝根上,刻舟求剑的故事在当今中国大地上集体上演,这是一种怎样的滑稽和悲哀。回想不久前日本发生里氏8.9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中国沿海浙江、江苏、山东的多个城市发生大规模的购盐潮,盐价一路飙升至20元每袋。还有“世界末日”的谣言驱使很多人又去抢蜡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一系列的抢购行为令人啼笑皆非,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何喜欢“抢”,这些“抢”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抢,为何会演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存之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抢红灯、 抢座位、抢车道、抢房号、抢票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古老的民俗中还有抢婚、抢亲等习俗,可见“抢”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生活习惯甚至还被带到了国外,以至于国外的景区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文提示:“排队!”老外对中国人不喜欢排队一直困惑不解。面对稀缺的资源,出于生存的本能,大家都想多占有一点,这个时候若出现争和抢,没有什么奇怪的。问题是即使面对人人都有份儿的东西,也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这说明抢已经成为习惯了,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了。
  为此辩解的人可能会说:抢是一种竞争,是力争向上的表现。从表面上看,抢是一种竞争,但它确实不是真正的竞争。真正的竞争是在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条件下发挥个体的能动性,相互比拼的过程。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愿意接受竞争的结果。回头来看,中国式抢,确实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抢甚至连前提都不成立。如果非要把中国式抢当作是一种竞争的话,那也只能是一种无序的竞争,是一种非良性的竞争。
  中国式抢的生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从根源、本质、社会心理三个角度分析中国式抢的生成机制或许可见一斑。
  抢的生成根源:缺乏理性思考
  所谓理性,就是和感性相对的东西。理性总是和判断、推理、本质、规律、逻辑联系在一起,感性则是和现象、感觉、情绪、直觉,直观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纵观前述各种“抢”的背后,都有一种不可靠的信息,正是相信了这些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传言,才出现的荒诞的、非理性的抢购行为。或者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信息累积不够,无法判断传言的真伪,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跟着周围的人一起汇入了“抢”的洪流。理性缺乏的原因要么是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要么是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从而在生活中依靠直觉和经验作出判断。从古至今,中国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书,乃至信金钱、信风水……容易轻信正是个体理性缺乏的表现。有人说中国社会缺乏公共理性,这是对的。但是这个判断还不够,看看生活中各种口号和吹捧就知道了,中国人把重点放在了处事的圆滑世故以及是否符合主流道德伦理上了,反而对事物的真假漠不关心,或者直接就把判断真假的责任推给了别人。
  抢的本质:藐视规则
  从现象上看,抢是一种无序的行为,无序的根源是群体成员搁置规则和不遵守规则。在儒家五常中,只有“礼”和规则沾边,但是“礼”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人伦秩序,所以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呈现的是有等级、有礼仪,但是不遵守规则。即使规则制定者本人,也不想把规则运用在自己身上。“刑不上大夫”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个滑稽、自私的表达,却长期被统治者当成教义一样遵守,这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规则面前,人人不平等,规则是有选择性地依据特定的身份而起作用的。所以,中国人都崇拜特权(豁免权),有特权就可以绕过规则,或者说规则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普通百姓恨的不是特权,恨的是自己没有特权。这也不奇怪,既然规则的制定者自己都不愿意遵守,那我凭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的公正和效用值得怀疑。在自己没有某种特殊身份的情况下,出于一种自利,普通百姓冥思苦想的是怎么规避规则,用自己的小智慧去逃过规则的约束。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个代表团到日本去学管理,看到日本人进工厂大门都有序的在电脑上打卡,团长说道:“我要是不来,让别人替我打卡你的电脑不是也没办法?”一语乍出,日方惧惊,连说:“啊!中国人大大的聪明!不用来日本学习了。”在日常生活中,逃避规则、绕过规则不但不会被众人鄙视,而且还平添几分崇拜和羡慕,亲密的朋友之间还会交流逃避规则的经验。在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笔下,现实社会中有一群这样的人——群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但最终的结果却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和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还找不到为它负责的人。由于这种人不是大奸大恶,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平庸的邪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5-18 10:31 , Processed in 0.55703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