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1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善事,如何看待受帮助的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3 09:13: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来源:关键评论网 作者:Teresa
过度同情错在哪里

其实只是另外一种无法解决问题的歧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这是几年前一个NGO创办人跟我说的话,那个晚上的谈话我还深刻记得。当时的我感到困惑,似乎了解他在说什么,但仍无法理解,他们已经很可怜了?而且你不是在帮助他们吗?为什么你要帮助可恶的人呢?
    直到我来到乌干达,才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那位前辈的心情。很多人都知道不能盲目地施舍弱势族群和不能盲目地同情,但真正困难的其实不是这个,而是当你身处在那个环境中,如何在愤世嫉俗和过度同情之间取得平衡点。要我们帮助善良、讨喜、努力的人很简单,但是帮助一个一天到晚向自己要钱、上课不认真、在路边欺负小狗的人,却非常难。但一个人总有善恶,一开始所有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但一个地方待久了,那个美好的泡泡终究会破掉。
    如何看待乌干达人?如何看待接受帮助的人?
    施与受,因为环境、教育、社经地位不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星球,资源藉由善心的驱使,从剩余的一端渗透到缺乏的一端,串联起这两个星球。






    用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乌干达贫穷状况、倡导更多援助力量的海报,最爱配上以妇孺(通常有着楚楚动人的表情)为主角的图片。(图片来源:谷歌)
    这个社会总是觉得受帮助的弱势族群一定是单纯又善良,只要单纯善良,就很可怜、就需要帮助、也就值得帮助。海报上的非洲孤儿各个单纯得像天使,农村裡的老农热情又善良,但只要这些“弱势族群”被发现有私心、被发现原来跟一般人一样也会贪婪、也会犯错,就瞬间被贬为一文不值,不值得帮助、也不值得被同情、当初的怜悯和大爱也瞬间消失无踪。
    这也是许多短期志工来到非洲的“骨感现实”。刚开始到的时候,满腔热血,觉得这些小朋友营养不良怎麼这么可怜,每个又都可爱、单纯的像天使一样。一些刚到的志工兴奋的跟我说乌干达人有多善良、人们有多可怜、自己有多想改变世界、多想帮助这些人,我往往只是淡淡的泼冷水:“因为你们待得还不够久,人都是人,你以后就会知道。”
    听起来我人实在够差,但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因为你还待得不够久、看得不够多。人都是人,有阳光就有阴影,单纯的美化、同情和怜悯,其实只是另外一种无法解决问题的歧视。
公益是一种合作,不是援助

“没有谁高于或优于谁,这不是单向的施舍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牵涉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该用什么眼光看待当地人?另一个层面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美好化、单纯化这些受到帮助的人?
    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纠结的课题。一直以来,面对任何人,我都很避免用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人,不管别人觉得这些人多可怜、或多需要帮助(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是非典型的志工,然后也从来没捐钱领养过非洲小孩),因为我认为对人过度宽容,其实是害了他,而不是帮助他(但我到现在还在尝试怎么抓这个标准)。我曾经对我的身障朋友发飙说:“你不希望我用别的标准看你吧!那你最好把事情做好。”或者在我的课程中跟不认真的农民说,你们可以不用来了。
   “你可以帮我看一下我的Business Plan(商业计划)吗?再一个礼拜就要截止了,但还是有很多问题。”一个农民组织的经理在我的办公室跟我说,拿了一叠厚厚的资料和一个U盘,他的脚边还有些泥土,但看得出来因为要进城而穿了一件特别体面的衣服。
   “好啊,没问题,我可以教你怎么做,但是你要自己做。”我翻阅他的资料,在电脑上帮他看了商业计划,看了预算,点出了他的一些问题,建议他删减一些项目,也教他怎么重做现金流,他全神贯注地坐在我旁边,看着电脑听我的教学:“那......那这些你可以帮做吗?因为只剩一个礼拜了,我怕来不及。”他指了指他的商业计划,渴求地看着我。
    “你看,我大概半年前就跟你说给我这些文件,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修改,但你现在才给我。我想你够聪明,有办法自己解决。”我摇摇头,拒绝他的要求,因为我很确定只要他认真的花时间在这上面,一定能在期限内完成,他更能藉此学习到写商业计划的技巧,虽然这件事我可能只需要花30分钟,而对打字很慢、需要到城里的网吧用电脑的他来说,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我很不喜欢把别人当笨蛋、不喜欢施舍于别人、也不喜欢拥有双重标准,因为这就代表了,我自己,是高于对方,优于“受我帮助的人”,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与其说这些人是受我帮助的对象,还不如说是一起合作的伙伴,一起让社会变得更好的人。
    我并不是“帮助”一个农夫,而是一起跟这个农夫让他的生活、甚至是他的社区变得更好,虽然我拥有许多他不懂的知识,但他知道更多我需要学习、我不懂的地方。没有谁是高于谁,或优于谁,这更不是单向的施舍关系,而是双向的沟通和合作。唯有平等的对待他人,才能使这个社会成為一个更有自信、更尊重人性的地方。
究竟该给予受助者什么?
   “成为双向沟通、互相学习的伙伴;不一定要赞同,但是一定要理解”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在乌干达这句话一点也没错。说资源,大家的资源都很缺乏,有没有目标、努不努力,才会型塑一个人迥然不同的命运。有些人运用有限的资源往前前进,也有些人缺乏自信裹足不前,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手上的资源一点也不够,非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
    但问题是,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
    他们需要的,其实不只是资源(因为资源永远也不够),更是需要对自身的信心和自给自足的决心。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对自己都非常缺乏信心。“银行真的会回答我这些问题?借我钱吗?”一个阿姨怯生生的握着我的手,问着我,生怕银行的职员连正眼都不瞧她一眼。很多时候,信心和努力比资源更重要太多,但只要流露出“好可怜哦”施舍和怜悯的心态,其实就代表了自己优于他人,而不是站在同样的高度,很难培养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因为连你都对他们没信心了。
    有更多的时候,盲目的施舍与同情,虽然能解决短期眼前的问题,但是长期来说却可能造成当初想像不到的负面影响,例如人们养成伸手要钱要资源的习惯、或是破坏当地原本的经济结构。
    我在路边被要过各式各样的东西可多的呢,从最简单的钱到数位相机都有。乌干达北边的古卢(Gulu)是NGO重镇,因為经历过LRA内战,无论是作战后援助、或是国际发展的计划全部聚集于此。虽然有各种援助计划,但那里的合作社却是被我们同事认为最弱、最难搞的。长期领各种免费的资源,让合作社失去自给自足的决心,对那些不是给物资而是给知识的计划来说,更是不用跟他们工作,因為免费的物资都拿不完了,干么花时间理你呢?
    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跟怜悯(说实在很多时候也没什么好同情的),而是同理、是理解,是将他们当“人”看,活生生、立体的人,就像是你我身边的朋友一样的人,有私欲、会耍点心机、但整体上来说还是好人的一般人。
很多人却将弱势族群圣人化(或是妖魔化),用这种想法单纯的合理化自己的同情和歧视,似乎山上的小孩一定都很天真无暇,非洲的社会都很差很可怕(但孤儿一定都很单纯又可爱),这种善恶二元论,成为许多人愿不愿意帮助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依据。
    但世界偏偏不是这样。
    在乌干达,当许多义工发现,原来他们也是人、也有许多黑暗与不完美的时候,才惊觉这世界瞬间变了样,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这边帮助这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的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
我们都是戴一副眼镜在看待别人,我们很难、也不可能,完全变成当地人(尤其当每天走在路上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更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很难完全用看待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乌干达人(不然我大概每天都会很愤世嫉俗、厌恶这个地方)。
    与其试图成为当地人,我们应该跟那些被我们帮助的人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成为双向沟通、互相学习的伙伴,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做每件事情背后的理由,不一定要赞同,但是一定要理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7-2-22 09:40
  •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2#
    发表于 2015-4-28 08:34:24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春天来了竟然下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QQ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0:22: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soso_e100:}{: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4-5-8 13:00 , Processed in 0.492029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