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社区

标题: 刘姓历史来源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6 08:22
标题: 刘姓历史来源
      (1)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传说为上古陶唐氏之后,居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后裔因以为氏。(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亦为刘氏。(3)据《史记》所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女嫁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当时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冒顿子孙遂姓刘氏。(4)刘汉王朝赐姓。据《汉书》所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其姓刘氏。遂改作刘敬,又项羽之伯父项伯缠,在鸿门宴保护刘邦有功,赐项伯家族姓刘氏。(5)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
      刘姓在当代中国为第4姓,占5.38%,总人口大约在6千5百万。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44369人,为第3姓。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西汉时,“石落村刘氏尝于海滨得百丈巨鱼,取骨为梁,构屋为鲤堂”。这是威海(文登)最早见于记载的姓氏。
      刘姓祖籍一为由福建迁至宁海州(今牟平区),据光绪《文登县志》载,刘子实,宁海州人,元末遭兵乱徙文登,族姓蕃衍,多通仕籍。刘子实之后刘姓俗称老三支,至第八世刘必绍生三子十二孙又分为十二支,世称十二支刘。二为河南固始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移居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后渐次西来,俗称鸭儿湾刘。三为诸城,明代迁入西柳。四为今胶州市陈柳集,清初迁入金格西里。五为今栖霞县,清代迁入西道头。六为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间)刘整由安徽省霍邱县莱儿庄徙居客岭今隶属荣成,其后散居文登,俗称客岭刘。
      刘姓
      1元末时刘子实由宁海州迁入文城,其后久居东关今河北村散居县境,民间称老三支刘;
      2元末由诸城逄[pang]格庄(今高密)迁入文登营杏树夼,著名宰相刘墉家族;
      3明朝前期迁入汪疃白鹿店子再迁入汪疃岭西;
      4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今荣成市)鸭湾村,民间称鸭湾刘;
      5明洪武时由乳山徽村迁入葛家东宋格庄大刘村;
      6明初由文城河北迁入宋村石羊林家庄;
      7明初由宋村停家沟迁入侯家寨颜家;
      8明初由高村礼格庄迁入蔄山山马刘山麻刘;
      9明初迁入泽头里岛;
      10明初迁入大水泊仁和坊;
      11明初(末)由文城河北迁入张家产东官道;
      12明初由荣成东墩迁入汪疃白玉庄;
      13明初由文城河北迁入蔄**床;
      14明初由文登营杏树夼迁入蔄**武林(刘墉刘);
      15明初由蔄山小黄迁蔄山入东道头;
      16明初由文城迁入建侯家西廒;
      17明初由鸭湾村迁入界石刘家产管山六里(鸭湾刘)。
      16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间)刘瑜之父刘整及刘瑜由江南安徽霍邱县迁入文邑客岭(今隶荣成),刘瑜之后迁入葛家于疃村,民间称客岭刘;
      17明成化六年(1470年)时由文城西楼迁入高村汤西;
      18明弘治时由鸭湾迁入龙**龙格龙格庄龙潭村(鸭湾刘);
      19明弘治时由文城迁入泽头刘家疃(老三支刘);
      20由文城老三支刘迁入文登营驾山窑,明正德时由文登营驾山窑迁入昌阳城后寺庙上土台上(老三支刘);
      21明弘治时由荣成客岭迁入侯家南渔池(客岭刘);
      22明正德时由南渔池迁入侯家南学(客岭刘);
      23明中期由小云南迁入宋村停驾沟;
      24明中期刘墉支刘由文登营杏树夼迁入宋村大泽头(刘墉刘);
      25明中期由牟平老人仓迁入界石南店子;
      26明中期由小云南迁入汪疃白鹿店子;
      26明嘉靖时由荣成松顶后迁入侯家下郭家;
      27明嘉靖时迁入宋村青岭岭东;
      28明嘉靖时迁入大水泊大台刘家台西北台;
      29 明嘉靖时由侯家东廒迁入侯家马家夼;
      30明末由荣成客岭迁入侯家小洛小林小里(客岭刘);
      31明万历时(1573~16190)由荣成客岭迁入侯家东廒廒上刘家(客岭刘);
      32明万历时由宋村鹁鹤崖迁入葛家于家口;
      33明万历时由汪疃白鹿店子迁入汪疃岭西;
      33明万历时由云南迁入文城北磨山小磨山;
      33明崇祯时十二支刘之祖刘濡恩之后由文山迁入葛家院西村(十二支刘);
      34明时迁入刘格庄(文登五个刘家庄)。
      37明末由荣成客岭迁入高村南产南潺(客岭刘);
      37明末由文城迁入文城九里水头九里村(老三支刘);
      38明末由荣成崖头迁入文登营翻身庄刘家茔;
      39明末由文城十里头迁入文登营刘马庄遛马庄;
      40明末由荣成小黄迁入大水泊东北庄;
      41明末迁入大水泊井东;
      43明末迁入张家产蔡家庄刘家庄;
      45明末迁入宋村上徐村上庄子;
      46明末由文城西龙格迁入蔄山汶口翁口;
      47明末由栖霞迁入文登营方格窑;
      48明末由蔄山小黄迁入汪疃殷家卧龙;
      49明(威海地名志:中期)末由文城迁入侯家二马儿马;
      50清同治时由荣成崖头迁入龙山东杨格;
      51明末由威海戚家疃迁入大水泊泊岳家;
      52明末由文城迁入大水泊泊高家;
      53明末由侯家西廒迁入侯家南廒;
      54明末由米山佛东夼迁入葛家下口。
      55明末由宋村鹁鸽崖迁入文登城东埠后堡后;
      56清康熙时由文城石马街迁入文城西南庄(老三支刘)。
      56清初由荣成上刘家迁入蔄山山马程;
      57清初由牟平东关迁入高村鞠格庄;
      60清初由文城南五里顶后迁入宋村炉上小炉村;
      61清初刘松坡由文城迁入天福松坡村(老三支刘);
      62清初由文城迁入文城五里庄刘家庄(老三支刘);
      63清初由文城迁入泽库寨东刘家(老三支刘);
      64清初由文城迁入蔄山山马头崖子头(老三支刘);
      65清初由文城迁入蔄山东武林(老三支刘);
      66清初由文登营杏树夼迁入蔄山南刘章(刘墉刘);
      67清初由大水泊方格窑迁入文登营西子城;
      68清初由宋村大床套河床迁入蔄山小黄;
      69清初由文城迁入东蔄山;
      70清初由文登营杏树夼迁入蔄山西刘章(刘墉刘);
      71清顺治时由胶州陈刘集迁入金格南里金牛庄(金格刘);
      72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乳山胡家口迁入泽头峰山;
      73清康熙时由侯家南学迁入大水泊大疃李家;
      74清康熙后迁入文城北磨山;
      75清雍正时由荣成黄山村迁入蔄山黄庄;
      76清雍正时由荣成小山口迁入汪疃丛家产;
      77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荣成报信迁入文登营八里庙;
      78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诸城迁入蔄山西柳山马柳树底(刘墉刘);
      80清乾隆时由蔄山东床迁入蔄山东杨格;
      81清乾隆时由文城迁入龙山东杨格(老三支刘);
      82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栖霞小蔡村迁入蔄山西道头;
      83清乾隆时由荣成大山口迁入大水泊井东;
      84清乾隆时由诸城迁入汪疃吐羊口,清初由长岛县刘家村迁入汪疃吐羊口(统计)(刘墉刘 );
      85清乾隆时文城东关刘子实之后第十三世刘昭宏由宋村台上迁入葛家刘家上口(老三支刘);
      86清乾隆时由文城东关迁入张家产刘家庄(老三支刘);
      86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间)刘瑜之父刘整及刘瑜由江南安徽霍邱县迁入文邑客岭(今隶荣成),清乾隆末刘启祥迁入侯家东廒(客岭刘)。
      87清中期刘氏兄弟五人由宋村停家沟迁入宋村菜园子种菜;
      88清中期由草庙子洪水岚迁入蔄山二十里堡南庄刘家庄;
      89清中期由福山迁入界石永平;
      90清中期由威海刘家台迁入西蔄山;
      91清中期由东蔄山迁入蔄山南申格庄;
      92清时由文城迁入葛家窑南坡;
      93清嘉庆时由汪疃吐羊口迁入汪疃韩西庄刘家庄(刘墉刘);
      94清嘉庆时由荣成山口迁入大水泊场南,清康熙末年由文登县东南初家村迁入大水泊场南宅库;
      95清嘉庆时由高村汤西迁入侯家南寨;
      96由松顶子迁入张家产柘阳山后郭家;
      97清同治时由高村汤西迁入葛家西旺疃;
      98清光绪十六年由大界石迁入界石刘大庄;
      99清末由文城刘家庄迁入蔄山山马程;
      100清末由汪疃红石头迁入蔄山磨山;
      101清末由蔄山小黄迁入蔄山东马格;
      102清末由侯家张家庄迁入侯家河里庄;
      103清光绪二十三年由蔄山东道头迁入蔄山二武林;
      104清末由文城南门里迁入龙山泊子(大支客岭刘);
      105清末由葛家刘家产迁至龙山泊子(小支);
      106清光绪时由汪疃迁入汪疃古龙屯;
      106民国1941年由邹县张庄刘家洼迁入张家产顾家;
      107新中国1965年由长青县黄花园迁入石家泊;
      108新中国1973年由蔄山东武林迁入蔄山新权;
      109由张家产大官庄迁入侯家南寨;
      110由宋村北马迁入蔄山西黄岚;
      111迁入经区林家泊;
      112迁入经区崖东头;
      113迁入天福文山;
      114由蔄山山马刘迁入蔄山中黄岚;
      115迁入界石旸哩。

      文登老三支刘始祖刘子实三子分三支辈份派字:久嘉文云长世,永润德玉昌新。
      文登荣成(老三支刘第八世其中刘必绍三子十二孙,世称十二支刘)刘氏辈份派字:序宗昭世德,思源义清来,文明解元路,永远靠山怀 。
      客岭、南门里、泊子刘姓辈份派字: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启文,建忠诗永房,相元倪修森
      客岭刘姓辈份派字: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其文,建忠诗承序,象元誉修森 。

      崇德玉昌新,增明显其文,建忠诗呈叙,湘元益秀森。
      小洛辈分排序有:崇德玉昌新 。
      田家床字辈派字:锡培富国林。
      田家床字辈派字:保。  
      崇德玉昌新,增明显其文,建忠诗呈叙,湘元益秀森。
      山东荣成市王连镇客岭村的刘姓辈份:万,崇德玉昌新,
      荣成埠柳刘官屯、孔家村刘姓辈份派字:崇德玉昌辛,增荣宪琪文,建中师永序,象源查秀深。(埠柳孔家村刘玉全提供)
      山西洪桐县迁山东文登县刘氏:书香继世长。
      山东威海刘氏:充德玉昌新,增。
      文登营镇文登营村刘姓辈分排法:川福国(延)宗序,宏程震嘉玉。辉远永滕昭,元世成思树。
      山马刘、中黄岚刘姓字辈派字:莱,孝友玉加深。中黄岚刘友谦提供。
      先日万"好象只有在自己村里能摆上辈,一出村就摆不上了!
      辽宁省盖州市旺兴仁乡刘堡村的刘氏,祖籍地为: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鸭湾刘:思英太永洪世,曰士(仕)义(意)廷同中(忠)。民国时续为:褔德恩善广,吉庆有余昌。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刘万福屯,从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榆树公社鸭湾刘:国玉万龄志,宝鸿永长存。
      由山东文登迁入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炮台镇:宗发克成,永世德昌,谨慎为义,协和万邦。
      山东(刘墉后裔)刘氏。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河南镇平(“火石刘”刘墉后人)刘氏:祖功崇德厚,宽鸿世代长,??书廉贵,文明保吉祥。
      安徽文邑客岭村刘氏:肇庆于积善,万世其永昌。
      安徽霍丘县莱儿庄(隐居文邑客岭村)刘氏。肇庆于积善,万世其永昌。
      允正洪兴(书、速、续)德,永吉万年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丗长。
      刘家庄刘姓:录魁树 。
      界石旸哩刘氏字辈:国朋,桂焕培练(炼)治,财(材)
      文登十二支刘始祖刘必绍。
      刘必绍字绍先。原文城东关人。明隆庆恩科选贡,官保安知州。置屯堡6处以安边民;倡凿渠30余里,以兴水利。告归,于文山下建“万卷楼”藏书著书颇丰。刘濡恩字顾思(?-1630年),刘必绍之子,其后移居院西村。幼承父训,苦读书,识大义。明万历由选贡除河间府通判,官永平府同知。神宗四十七年(1618年)危境中出使朝鲜副使,不辱使命,以功保甘州监督,补巩昌府同知。崇祯三年卒于官。刘必绍三子十二孙为文登十二支刘之始,刘必绍为十二支刘的始祖,十二支刘在文登为大家族。

作者: lsr1952731    时间: 2011-12-7 19:54
        1.一世祖刘子实只有两个儿子,曰惟新,曰惟顺,不是老三支。老三支是八世祖刘必绍的三个儿子:儒恩、湛恩、洪恩。
        2.城关搬到苘山东武林是十二世祖一心、一上、一生,是十二支刘(十世十房樾藻之后),不是老三支。
        3.我是东武林人,我的房子就是最早的(一心、一上、一生)所建,现已拆迁。
        4.八世祖刘必绍修家谱(有版,后战火焚烧),我爷爷十八世祖刘锡酬(约百年前)重修家谱。
        希望见面商量。电话:13963181990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1-12-7 19:59
lsr1952731 发表于 2011-12-7 19:54
1.一世祖刘子实只有两个儿子,曰惟新,曰惟顺,不是老三支。老三支是八世祖刘必绍的三个儿子:儒恩 ...

感谢刘家高人指点,将适时面谈。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0 10:24
"二为河南固始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移居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后渐次西来,俗称鸭儿湾刘。"
上述情节中关于"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一说有异议:查山东省《乳山市信息网》(原属文登县建制)注:“明朝洪武二年,河南省固始县刘姓一支长途跋涉、几经周折,迁至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文城鸭湾崖,后逐步西迁和播散各地”。。。。。
    本人理解的文城鸭湾崖就是原文城鸭湾街.而非"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0 10:47
转:刘晗的资料,供参考:
“各位刘氏亲友:
我是哈尔滨人,前年回老家山东威海市(原荣成县)崮
山镇岭西村觅得家谱:“忆吾氏自云南来山东也迄今五百余年也,子实、子宝、子资兄第三人同至斯土,子宝公居宁海之养马岛,子资公居青州之诸城县而,子实公居文登县是为吾之始祖。至八世应时公迁于荣邑西陲之岭西是为岭西村之始祖,自吾氏来岭西之后至十五世燿文燃文炤文燭文居岭西,灼文灿文二公迁居东崮村,十六世元桂公迁居陈家庄元朋公迁居河东村。 自吾氏居是乡之谱至十三世进达公而始修明,(十六世祖)毓崧又续修之”。十九世 桂森光绪三十四年又续。 故宁海、诸城、荣城三地刘氏多同宗。我宗18—19世排序:“汉、书”;20—59世排序:“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祖父秉信由山东到大连故于黑龙江,家父守志退休哈尔滨。(刘晗)
    纠正上述错误:其实刘子实家族迁徙文登之前为牟平原住民。
必紹公首修《劉氏家乘》載:吾劉氏族源流考”(刘子实为东牟郡人)
氏族何昉乎?考之《左傳》:“天子建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此氏族之所由始也。士庶家之氏族,其先必有所由,今不可考矣。然律音各有所屬,始姓各有其地,則姓書具載之,而非無稽也。吾劉於五音為宮,五行為土,其先為彭城。今劉之氏族徧寰宇,固皆彭城之分歟。若語其源流,譬之水,然水以有源,而其流不竭,固所以達其源也。天下之水,莫大於四瀆。江發源於岷山,淮發源於桐柏,河發源於星宿海,漢發源於嶓塚,其流則由四瀆而為百川,千支萬派放乎四海,海之水豈以無源而汪洋若是哉?江淮河漢之分猶五姓,宮、商、角、徵、羽之屬也。流各有源,姓各有自,觀水則知氏族矣。水不以末流而忘其源,氏族可以世遠而忘其祖耶?吾劉分於彭城,析於海內。吾族始於東牟,播於文登,至不肖紹方八世。迄吾孫則今十世矣。其先占籍辛汪之九裏,嗣分三甲,戶有百丁,則百丁三甲皆一裏也。皆一裏,皆一氏族也。水流而不息,其源一也。族衍而無窮,其始一也。彭城、東牟莫考其詳,文登之氏族以溯文登之源流,十世之派本於始祖而不可忘。自始祖而來至於今,由今而衍於後,皆骨肉,皆一脈,而顧可忘耶?今之族雖一而世則十,裏雖一,而甲則三。適此不為聯束,不為譜系,再更數世,愈遠而愈疏,則氏族雖存,而源流莫辨,猶今日之視彭城與東牟也。故特考之以為篤宗盟者識。
注釋:
1、何昉——昉,起源。
2、賜姓、胙土、命氏——古人姓和氏是有著嚴格區別,天子對有功德之人賜姓命氏。
3、無稽——無考。
4、四瀆——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的稱呼,即“江、河、淮、”,(長江、黃河、淮河、水)。
5、河發源於星宿海——星宿海,位於黃河源頭地區。
6、嶓塚——山名,古人稱是漢水源頭。
7、宮、商、角、徵、羽——我國五聲音階中五個不同音的名稱。
8、占籍——報戶口,入籍定居。
9、至不肖(紹)方八世——寫這個源流考的人“劉方,剛剛。
10、裏甲——明代社會基層組織。城市中的裏又稱坊,近城者則稱廂。每裏人戶為一百一十戶,一裏之中多推丁糧較多的十戶為裏長,其餘百戶分為十甲,甲設甲首。
11、適此不為聯束——聯,連結,束,捆在一起。
12、篤宗盟——篤,忠信;宗盟,指同宗、同姓。
13、彭城——指江蘇徐州。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1-12-10 13:23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1-12-10 10:24
"二为河南固始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移居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后渐次西来,俗称鸭儿湾刘。" ...

见到刘家还是有更多高人熟悉刘氏祖源非常高兴,愿与共同商讨研究刘氏。此题多方存有不同意见,但始终没有找到证据,原稿同你,但后来网上意见多样,出现错改,希望留给后人的能是正确的答案。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0 16:24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1-12-10 13:23
见到刘家还是有更多高人熟悉刘氏祖源非常高兴,愿与共同商讨研究刘氏。此题多方存有不同意见,但始终没有 ...

查文登地名网所得:
文登县鸭湾街得名起因(文登地名网记载)
明朝初期,刘子石(实)从牟平迁至文登县文城鸭湾街居住。1944年8月30日文城解放后,划分为八个里,此街称生产里。1945年春,改称生产村。1998年8月改为生产社区居民委员会。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0 16:28
地名标准名称: 生产社区居民委员会

所属政区:行政区 > 龙山办

得名时间:
察看详细资料

得名起因:明朝初期,刘子石从牟平迁至文城鸭湾街居住。1944年8月30日县城解放后,划分为八个里,此街称生产里....


作者: iwendeng    时间: 2011-12-12 20:57
留名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5 19:54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12-24 11:31 编辑

乳山刘姓
乳山刘姓约1.2万户。散居各镇,以夏村、诸往、下初、徐家镇为多。其族系主要有三支:(3)明洪武二年(1369年)河南省固始县刘姓一支移居文登县鸭湾崖,后渐次西迁,先后移居境内黄疃、西泗水头、官庄、井子、炉上、归仁、东里村、战家夼、周格庄、西圈、宝口、耳沟、社庄、曹家、簸箕掌、下肖家、董格庄、六村屯、稗子刘家、兰家等村。详细分布:

乳山四镇13村刘查询电话2009.02.08整理
夏村镇    0631-6651312
1、战家夼 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现600户。
2、东泗水头 明嘉靖二十八年,刘君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泗水头村东定居立村,故名。清康熙年间,宋、王姓由育黎、驾马沟迁入。现203户。
3、西泗水头 明成化十二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因位居4条小河交汇处,故名泗水头。后因建东泗水头而更今名。清初,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入。现400户。
4、东里村 清康熙年间,焉、刘姓由焉家、文登县鸭湾崖迁居里村之东建村。现327户。
5、炉上 明崇祯年间,刘姓从文登鸭湾崖迁居立村,因当时村民以炉烤糕点为业,故名。清初,丛姓由海阳县大丛家迁入。现387户。
6、官庄 明嘉靖元年,刘姓从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宅口。嘉靖末年,于伟从北司马庄迁入。万历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入。后宋、徐、邢、张等姓迁入。因此地是司马庄财主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称官庄。现960户。
乳山市海阳所镇  0631-6752591
7、董格庄 明天启年间,刘九锡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定居,因此前有董姓建村董格庄(万历年间迁堡上),故袭旧称。清乾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入。后丁、李、王姓由附近村庄迁入。现320户。
8、稗子刘家 0631-6726422 明崇祯年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因此地洼涝生长稗子,故名。清顺治年间,李姓由桃村李家迁入。后焉姓由焉家迁入。现200户。
9、六村屯 明末,唐、方、苗、杨(云南迁来)、刘(文登县鸭儿湾迁来)、王(文登县迁来)六姓各聚居此地一方,后村庄渐连一起,故取此名。清康熙年间,林姓由西林家迁入,孙姓由念头迁入。嘉庆年间,许、赵、张、傅姓由海阳所迁入。现1140户。

下初镇
10、乳山市下初镇山南头村民委员会 电话:06316448076
11、乳山市下初镇单家疃村民委员会 电话:06316441000
12、乳山市下初镇簸箕掌村民委员会 电话:06316441000
                        
乳山市下初镇
山南头 明万历五年,刘德仁由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山,故名。清康熙年间,姜、赵姓由吕格庄、赵家庄迁入。现164户。
单家疃 清乾隆年间,单方恩由大单家迁居北东庄。清末,刘姓从文登县鸭儿湾迁入,后有齐、张姓迁入。1960年由北东庄析出立村。现30户。
簸箕掌 清康熙三十九年,徐友由文登县白马迁此立村,因此处地形似簸箕状而得名。乾隆三十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入。后张、曹、孙、孟姓迁入。现213户。
崖子镇
13、 乳山市崖子镇下肖家村委会 电话:06316586617
下肖家 明末,肖刚由河南省章村迁此立村肖家。清初,傅、黄、刘姓分别从福山县傅家岭、王家疃、文登县鸭儿湾迁入。1960年更今名。现200户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5 20:10
   [转]       驳刘洪升宗亲的“鸭湾村”论
(2011-03-19 10:10:25)
转载
标签:
鸭儿湾
文登县
登州府
城西街道办事处
鸭湾村
分类: 我的寻根梦

    在五年的寻根过程中,我剥丝抽茧般的慢慢寻找族谱资料。从最初的懵懂状态到现在可以为刘氏宗亲寻根指点迷津了。作为“鸭儿湾刘”的后代我对自己家族的起源、迁徙过程还没有考证出结果。最初认为“鸭儿湾”就是长春刘洪升宗亲所说的“荣成城西街道办事处的鸭儿湾村”。按照我家族长辈的说法,我们是“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刘”
    但是通过考证我不认为刘洪升宗亲的观点是正确的。
    鸭湾村是明朝崇祯年建村。可是山东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洪武就有刘氏宗亲陆续从“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外迁至胶东半岛西部地区,可见“鸭儿湾”在明朝洪武年就是我刘氏聚居地。
    从明朝洪武年就有刘氏族人从“鸭儿湾”外迁,我认为得名于崇祯年的荣成“鸭湾村”根本不是各“鸭儿湾刘”族谱上记载的登州府文登县的“鸭儿湾”。时间上就早相差300年。
    荣成城西街道办事处的“鸭湾村”是明朝崇祯年由当地“柯”姓建村,“柯”姓为当地人口最多的大户,我的家族在鸭湾居住几百年,那么为何我家族的族谱上面没有一位“柯”姓女性祖先,这不符合常理。几百年前,胶东人口不多,那么在村子里生活的刘、柯两姓应该是世代通婚的亲家,可是我家族的族谱里没有一代关于女性祖先有“柯”姓人的记录,这是违背常理的。就这一条证据来看“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也不该是“荣成城西街道办事处的鸭湾村”。
    而“鸭儿湾”威海蒲湾村有鸭湾,圣经山下的俞疃村有鸭湾,海阳县也有“鸭儿湾”,并且这些“鸭儿湾”都不是行政区划,是自然形成的水湾,并且历史都要早于荣成的“鸭湾村”。
    每一“鸭儿湾”刘的族谱上面记录的都是“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而不是“登州府文登县鸭湾村”,目前我还没有发现一份族谱资料显示是“登州府文登县鸭湾村”。而我家族的墓碑记录也是“鸭儿湾”,而不是“鸭湾村”。我认为鸭儿湾是地域名字,而不是行政区划名字,这有本质上的区别。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5 20:20
小云南 (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1-12-15 21:08
好哇,越辩越明。真正弄清鸭湾刘的历史渊源。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5 22:09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1-12-16 20:51 编辑

"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是一个共同的提法.这一点看来大家没有什么疑义.关键问题在于这个鸭儿湾的具体地点啊.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1-12-16 20:55
现荣城的"鸭湾村是明朝崇祯年建村。可是山东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洪武就有刘氏宗亲陆续从“登州府文登县鸭儿湾”外迁至胶东半岛西部地区,可见“鸭儿湾”在明朝洪武年就是我刘氏聚居地。
    从明朝洪武年就有刘氏族人从“鸭儿湾”外迁,我认为得名于崇祯年的荣成“鸭湾村”根本不是各“鸭儿湾刘”族谱上记载的登州府文登县的“鸭儿湾”。时间上就早相差300年。"
       我认为上述意见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说法.值得考证.
       乳山市信息网官方所提"文登县鸭湾崖"和"文登县鸭儿湾"两个称谓,也没有说明是否为同一地点.


真正的鸭儿湾地址:



作者: 康熙下江南    时间: 2011-12-30 15:34
我是威海经区沟北村的,以前看村子刻的石碑上刘姓是从荣城搬过来的,我们村原来是姓鲁的。辈分是崇德玉昌新  增荣(音YONG)显其文,现在的人以德、玉、昌、新、增较多,后面的辈分音同字不一定相同(增后面的辈分现在起名很少用到辈分了)。请问是从荣成哪个村过来的?听老人说老祖先是从云南(是不是指的小云南---安徽江苏北部)过来的。
作者: 喜海龙    时间: 2012-1-2 21:26
本帖最后由 喜海龙 于 2013-3-2 17:12 编辑

文登好多姓刘的你们都没有找到,我是龙山河埠庄的和米山的黑石屯是一家子的,(文宝忠汉)望给个说法。我今天刚刚查到。世。年。月。文。宝。忠。汉。祯。岐。锡。璞。堂。曜。培。(我这辈刘忠什么什么)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2-8 16:54
"32明万历时由宋村鹁鹤崖迁入葛家于家口;"
请问:这一支刘的祖上属于哪里的刘氏?从何处迁徙到宋村鹁鹤崖再迁于家口的?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2-2-10 20:57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1-12-10 16:28
地名标准名称: 生产社区居民委员会

所属政区:行政区 > 龙山办

这句话是错误的,光绪《文登县志》载,刘子实,宁海州人,元末遭兵乱徙文登东关(今河北村刘),族姓蕃衍,多通仕籍。刘子实之后刘姓俗称“老三支”,至第八世刘必绍生三子十二孙又分为十二支,世称“十二支刘”。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移居文登鸭儿湾(生产村),俗称“鸭儿湾刘”(迁入西龙格刘)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2-2-10 21:43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2-2-8 16:54
"32明万历时由宋村鹁鹤崖迁入葛家于家口;"
请问:这一支刘的祖上属于哪里的刘氏?从何处迁徙到宋村鹁鹤崖再 ...

这一支刘先看看字辈用的字,好像是有字辈,那就是属于客岭刘,客岭刘是明朝刘整由安徽省霍邱县莱儿庄徙居客岭,俗称“客岭刘”。 “32明万历时由宋村鹁鹤崖迁入葛家于家口”,本资料来源于1980年代查询于当地民间口传,谱书记载毁于文革,客岭刘在文登属于最大的一支刘,文登刘姓村庄最多的一支,在鹁鸽崖周围大量客岭刘村庄,但暂时无法查询到何村迁入鹁鸽崖。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2-2-10 22:18
喜海龙 发表于 2012-1-2 21:26
文登好多姓刘的你们都没有找到,我是龙山河埠庄的和米山的黑石屯是一家子的,(文宝忠汉)望给个说法。

沧海一粟,一个小人物的能力是太有限了。感谢提供信息资料。听话好像是刘大将军的后裔,这一支就两个村吗,还应该有九里水头、田家床吧。还有十六个字帮助查查吗。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2-2-10 22:29
本帖最后由 tyaoyusong 于 2012-3-4 08:56 编辑
康熙下江南 发表于 2011-12-30 15:34
我是威海经区沟北村的,以前看村子刻的石碑上刘姓是从荣城搬过来的,我们村原来是姓鲁的。辈分是崇德玉昌新 ...


张王李赵遍地刘,仅“客岭刘”在威海就有上百个村庄,随便一问,音同字不同。
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启文,建忠诗永房,相元倪修森。

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其文,建忠诗承序,象元誉修森。
崇德玉昌新,增明显其文,建忠诗呈叙,湘元益秀森。
崇德玉昌新,增明显其文,建忠诗呈叙,湘元益秀森。
崇德玉昌新,曾荣显奇文,建忠史承叙,象元义修身。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2-12 11:56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3-16 16:48 编辑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2-2-10 21:43
这一支刘先看看字辈用的字,好像是有“增”字辈,那就是属于”客岭刘“,客岭刘是明朝刘整由安徽省霍邱县 ...


谢谢您的指点!不过还有几点需要请教:
      1、于家口的刘姓,相传也有三支,其中一支就有三种说法:一是从文登鸭湾崖徙于家口;一是从文登鸭儿湾徙于家口;一是从东墩(查荣成市宁津镇有一东墩村)徙于家口。问:“文登鸭湾崖”和“文登鸭儿湾”是否是指同一地方?东墩刘姓(---已故国家副总理谷牧(原名:刘家语)出生地)属于何方刘氏? 东墩刘姓现排字中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业长",早期排字不详.   
      2、河南固氏县迁徙文登的"鸭湾刘"的早期排字是什么?在鸭湾刘的族谱里排辈是否见到如下字辈:“。。。。。。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
      3、刘子实迁徙文登县开始至第20代的排字是什么?刘子实的后人老三支或十二支的族谱里排辈是否见到如下字辈:“。。。。。。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

        敬请回复。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2-12 13:16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2-18 12:46 编辑

请教楼主:
      "4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今荣成市)鸭湾村,民间称鸭湾刘;"
      "文登鸭儿湾"“文登鸭湾崖”和“文登鸭湾村”三种提法是指同一地吗?
     这一说法的出处哪里?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 因为今荣成市的鸭湾村始建于崇祯年间,晚于洪武二年300年左右。
              敬请回复为感。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2-17 15:33
[转载]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小云南”和“乌撒卫”,祖籍流传是“小云南乌撒卫”的山东、浙江、东北籍朋友请瞪大眼睛,仔细看看,这里是你们的根啊!呵呵!

  “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有山西朋友讲,“云南、云南,云州之南”,应该是山西大同之南,大同古称云州嘛!山西大同之南是哪里?应州!应州那可也是古代名州啊,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老家,五代汉帝刘知远少年时代种瓜的地方!出皇帝的地方啊!应州人搬家犯得着借古云州之名吗?况且,元末明初还有一个云州在今张家口地区。我们知道,这一带的老百姓洪武四年被徐达执行坚壁清野,弄到北平府去了,北平府缺人啊。自己都差人,还能进一步给山东、浙江一带输送移民吗?这种说法其实起自民国地方志《牟平县志》、《莱阳县志》!民国地方志,质量高的不多,望文生义,漏洞百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少,笔者在引用民国地方志时往往持特别审慎的态度!真正的大同之南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有云州之南“小云南”这种叫法,一听就是外地人在想当然!那么,还有山西运城之南的说法,可靠吗?不可靠,全部是望文生义!这些解释都是受到了“山西大槐树”传说的强烈暗示和影响,“小云南”的传说,反而被扭曲了!其实,《明太祖实录》中,对于“小云南”有明确记载!只是一般人难得找得到地方!好厚的书啊!不过苍天不负苦心人,笔者可是翻到了!虽然有且只有这一处,但太权威了!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老朱修改《蕃国朝贡之仪》,曾提到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小地方政权。“隶云南者:军民府一,曰姚安;府八,元江、丽江、景东、楚雄、鹤庆、寻甸、大理、临安;宣慰使司三,平缅、车里、八百;州二,姚、邓;土官三,海东、宾居、小云南;县二,广通、习峨。”可知,这三个土官管辖的地方,分别是海东、宾居、小云南,彼此离得不远。海东(今大理市海东镇)、宾居(今宾川县南40里的宾居镇)、小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这才是“小云南”真正的出处!

  元朝,今云南驿本为云南州,属于大理段总管管辖。明军攻破元中庆路(今昆明)以后,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府州不能同名啊!于是很快,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所以小云南(云南县)是与大云南(云南府,今昆明)相比较而来的!我们要是能把云南布政使山西人吴印吴和尚从棺材里叫出来问问,那是一问便知,这事儿他最清楚!他亲手办得嘛!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2-17 15:35
[转]
     在有关移民史的研究中,曹树基先生已经证明,洪武末年建立的军卫其军人大都来自云南、四川。所以,在今天山东莱西、招远两县《地名志》记载的自然村中,截止永乐年间,大约有12%的村庄来自四川、云南。实际上,洪武三十一年以前登州府境内所设两卫的军人不可能来自外地,人口密集区的卫所军人大都取自当地。譬如,今荣成谷牧(刘氏)家族祖先即是戍守宁津所的军人,来自百余里外文登某村,后于当地婚配,留住下来。其刘氏宗谱可查。因此,实际上外地军人只应占全体人口的20%左右。由于曹树基先生所获取的自然村资料来自原登州府最西部的莱西和招远,实则,愈往东部,军籍人口的比例应该愈高。正统年间,人称登州府宁海州一带是“军多于民”;宁海一地驻有两卫,……至正统年间,军籍人口已大约有4万了,这意味着宁海州的民籍人口已经少于4万人口了,与洪武年间相比,人口减少至少超过了50%。
作者: 这个可以有    时间: 2012-2-17 17:53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2-2-8 16:54
"32明万历时由宋村鹁鹤崖迁入葛家于家口;"
请问:这一支刘的祖上属于哪里的刘氏?从何处迁徙到宋村鹁鹤崖再 ...

这个鹁鹤崖原来是宋村的啊。我们村碑上写的就是从宋村迁来的,但是本帖的第57条写的是 清初由牟平东关迁入高村鞠格庄;我就是这个鞠格庄的。现在全姓刘了,少量姓马、赵。400-500户吧现在。求宗亲指点啊。俺是哪一支、(记不清了,是明朝万历(洪武?)年间鞠姓从鹁鹤崖来此建村?还是明朝万历(洪武)年间刘姓从鹁鹤崖外加其他姓是后来迁入的?反正是 鞠姓建村,刘姓后期外迁。)
我是 增字辈  村里有  玉字辈 昌 新 增 荣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2-19 09:28
[转载]: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小云南”和“乌撒卫”,祖籍流传是“小云南乌撒卫”的山东、浙江、东北籍朋友请瞪大眼睛,仔细看看,这里是你们的根啊!呵呵!

  “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有山西朋友讲,“云南、云南,云州之南”,应该是山西大同之南,大同古称云州嘛!山西大同之南是哪里?应州!应州那可也是古代名州啊,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老家,五代汉帝刘知远少年时代种瓜的地方!出皇帝的地方啊!应州人搬家犯得着借古云州之名吗?况且,元末明初还有一个云州在今张家口地区。我们知道,这一带的老百姓洪武四年被徐达执行坚壁清野,弄到北平府去了,北平府缺人啊。自己都差人,还能进一步给山东、浙江一带输送移民吗?这种说法其实起自民国地方志《牟平县志》、《莱阳县志》!民国地方志,质量高的不多,望文生义,漏洞百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少,笔者在引用民国地方志时往往持特别审慎的态度!真正的大同之南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有云州之南“小云南”这种叫法,一听就是外地人在想当然!那么,还有山西运城之南的说法,可靠吗?不可靠,全部是望文生义!这些解释都是受到了“山西大槐树”传说的强烈暗示和影响,“小云南”的传说,反而被扭曲了!其实,《明太祖实录》中,对于“小云南”有明确记载!只是一般人难得找得到地方!好厚的书啊!不过苍天不负苦心人,笔者可是翻到了!虽然有且只有这一处,但太权威了!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老朱修改《蕃国朝贡之仪》,曾提到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小地方政权。“隶云南者:军民府一,曰姚安;府八,元江、丽江、景东、楚雄、鹤庆、寻甸、大理、临安;宣慰使司三,平缅、车里、八百;州二,姚、邓;土官三,海东、宾居、小云南;县二,广通、习峨。”可知,这三个土官管辖的地方,分别是海东、宾居、小云南,彼此离得不远。海东(今大理市海东镇)、宾居(今宾川县南40里的宾居镇)、小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这才是“小云南”真正的出处!

  元朝,今云南驿本为云南州,属于大理段总管管辖。明军攻破元中庆路(今昆明)以后,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府州不能同名啊!于是很快,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所以小云南(云南县)是与大云南(云南府,今昆明)相比较而来的!我们要是能把云南布政使山西人吴印吴和尚从棺材里叫出来问问,那是一问便知,这事儿他最清楚!他亲手办得嘛!

  与山西太原府一样,一座城池有三级机构同城办公,山西省布政司(省级)、太原府(府级)、阳曲县(县级)。云南府则是,云南省布政司(省级)、云南府(府级)、昆明县(县级)。由于“省府同名”,工作中造成一些不便,直到后来辛亥革命,蔡锷等人发动云南重九起义(笔者注:农历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云南府被废除,1928年昆明县更是正式被升格为昆明市,方才彻底予以解决。“小云南”云南县的命运,则更不遭人待见。民国七年(1918年),因长期“省县同名”终于让当政者难以忍受,遂改为祥云县。“小云南”之名遂更不为人所知!

  明朝在云南县驻军有洱海卫,洪武十九年(1386) 四月二十八日建立,下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任命赖镇为洱海卫指挥佥事,此人在当地战后重建中有不少贡献。洱海卫与洪武十七年(1384)建立的大理卫(位于大理府)相呼应,是明军保卫滇西和平的重要力量。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又增置景东、蒙化二卫,进一步加强了滇西防卫力量。洱海卫一直存在到明亡。那么,山东、浙江、东北的“小云南”后裔的祖先都是从大理“小云南”洱海卫迁出的了吗?错!这里才有多点兵啊?为了加强抵御沿海倭寇的骚扰,云南各卫都抽调了部队中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士到山东、浙江沿海驻防。

  与沿海伺机骚扰的倭寇作战,不同与大兵团作战,属于特种作战,需要军士预警及时,反应迅速,快速集结,以极强的战斗力,快速干净地解决战斗。而这些素质,以乌撒卫的战士为最!并非是乌撒卫的战士生下来就比别人强,而是这里民风强悍的乌撒部罗罗人把他们锻炼出来了。乌撒,当时彝族地区经济、军事最强大的部落,是彝族各部领袖,在乌蒙(今云南昭通)、芒部(今云南镇雄)、东川(今云南会泽)等部中有很大号召力。元朝人李京,有一本《云南志略》,记载“罗罗男子椎髻,左右佩双刀,喜斗好杀,父子昆弟之间,一言不相下,则兵刃相接,以轻死为勇。”打架就是不要命的主儿,所以当时几次强有力的反叛都来自于这里!

  被明军征服以后,这里建立了乌撒军民府,长官为知府,级别是四品,由当地头人担任,穿戴朝廷颁发的制式官服,主要负责当地行政管理,以及与驻军乌撒卫的协调。首任知府就是曾与明军打得昏天黑地的彝族坚强女性实卜。女知府实卜还真是不错,为了贯彻老朱同志关于搞好交通建设,打破封闭落后状态的最高指示,她带领民众修建了乌撒驿路数百里,其中有一站,叫做落台驿(今贵州毕节市东北六十里层台乡),报到老朱那里,一摇头,这个名字不大好,不吉利,大笔一挥,改掉!叫“层台驿”!过了层台驿,离乌撒府治还有多远呢?还得300里!

  女知府实卜卸任以后,乌撒军民府知府先后为阿能、卜穆。知府阿能曾把自己的弟弟忽山以及2名罗罗人学生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接受高等教育。与内地的文化纽带进一步加强了。而当地驻军乌撒卫军士,平时从事戍守和军屯,就是站岗放哨守城,并下田种地,一旦周围地区发生事变,由本卫指挥统兵出征!如洪武二十一年,东川部叛乱,乌撒卫军人跨过乌蒙山、马摆大山参战就是责无旁贷的!

  部队的进驻,一个消费市场形成了,也带动了乌撒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彝族地区的汉化!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初七,大明户部制订了《云南乌撒中盐则例》,主要内容:“凡输米一斗五升给浙盐一引,输米二斗给川盐,输米一石八斗给安宁井盐,输米一石六斗给黑盐、井盐。”把云南、乌撒两地的粮食问题并列解决。当时,私营商人经营盐业必须要有政府许可的凭证,即“盐引”。怎么能得到盐引?给偏远地域的明军部队从内地送粮。这从侧面说明,尽管云南、乌撒地区实行军屯、民屯等,粮食还是难以自给的!

  乌撒地区,平均海拔2200米,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每年出产不少马匹,由于明朝与故元前政权处于敌对状态,不可能从北方草原补充战马,乌撒、乌蒙之马就成了明军军马的重要来源。如洪武十九年二月初三,老朱曾派神策卫指挥同知许英领校卒700余人,赍白银22650两往乌撒等处购买军马,得马755匹。一匹马白银30两,银子还是比大明宝钞受欢迎啊!

  洪武二十二年,这支乌撒卫部队应该在乌撒已经驻军长达七年之久,他们是否适应这里的军屯生活,能否与当地乌撒部罗罗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呢?再者,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婚配,完成养育下一代的任务呢?因为,这关系到今天“小云南乌撒卫”后裔,比如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祖先是否能顺利出生?呵呵,我们有点在为“为古人担忧”!驻军娶妻,如果不愿意娶当地彝族妇女为妻,那就只能从老家娶妻,路途遥远,殊为不便。所以大多数人一般是娶当地彝族妇女为妻,当然语言、生活习惯有异,这需要彼此适应。

  那么,当地青年彝族妇女中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来与这些汉族士兵们相配成婚呢?足够!由于连年战乱和部族争抢地盘而发生的战斗消耗,男性青壮年比例应该少于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问题在于,那些家庭中有父兄死于洪武十五年叛乱的女子,是否能够接受可能直接杀死其父兄的明军士兵?好在,明军并非是日本侵略军式的祸害老百姓的军队,而是有着严格纪律的政府军,老百姓与驻军的彼此理解还是比较容易走向正常的!

  当时的彝族女性什么样呢?李京的《云南志略》,有记载,与彝族男子椎髻不同,彝族女子披发。裙不过膝,跣足。穿着方面,布衣,贵族女子饰以锦边,而女奴则只能身披羊皮。乘马时并足横坐,跟我们今天骑自行车带人时,女性的坐法相同。未婚女子,穿着大耳环,剪发齐眉。嫁娶时以姑表近亲为主,没有合适的才考虑别家。男子娶妻必先让男巫大奚婆为其妻开苞,这可是汉族男子无法接受的!当时彝族社会发展缓慢,去元不远,明初应该还是这种状态!

  彝族女性中确有不少貌美者,一般普通汉族士兵能不能娶得到,那就要看运气了。至于绝色美女,肯定是没有份的,本民族内部早就盯上了,那些土官、土知府之类,信息自然是灵通地多,汉族文武官僚自然也比普通士兵更有地位和权力上的优势。这其中不乏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彝族传说中,明朝嘉靖年间,四川峨边县著名美少女甘嫫阿妞,年方17,已订婚,被建昌府(今西昌市),又说马湖府(今屏山县)某官一个叫治达的人抢去强纳为妾,不屈而死!此官也不知是哪个民族,总之是个缺德鬼、大坏蛋!白白害死一个美丽少女,何必呢?

  驻军时间一长,当地军事素质过硬的优秀彝族青年,也会被吸收进明军,在部队里,他们很容易被汉化,姓汉姓。小云南、乌撒卫的子孙后裔对于这里有跨越600年的归属感,而不是对更早的故乡安徽、河南、湖广、江西、江浙有感情,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父系,更多的是从母系已经多多少少带上了彝族血统!

  山东乳山的于姓,落军户海阳千户所,直到民国年间,他们还定期凑份子派人到云南省祭拜祖先。但,乌撒卫军人事实上也并非一片平静,全是听话的好鸟。洪武二十二年,出事了。有个名字叫马四儿的乌撒卫军士,见当地忽现紫气升腾,借机宣传有帝王出世,与已有关,纠合战友朱黄头等6名核心成员,又连拉带骗带强迫,从乌撒卫驻军中,拉走一支队伍,经过贵州宣慰使奢香控制的水西(今贵州大方)等地,一路剽掠,一直流窜到河南省南阳府的邓州。在邓州附近,他们还召开了前敌紧急扩大会议,正式选举马四儿同志为圣人。但是,很快遭到河南都司(河南省军区)的剿捕,朱黄头同志运气欠佳,被抓,送到南京以“妖寇”名义被公开处斩。马四儿等人逃脱,不知所终。从其动员手段来判断,这些人恐是当时已经被宣布为非法的明教中人,到洪武二十二年还在保持着暗中的活动,可见生命力之顽强。在此事件发生的前一年,即洪武二十一年,乌撒卫有一个军士人数的统计数字,计军士5300余人(见《太祖实录》),离满员数字5600人相差不多。这个5300余人的数字中,应该包括马四儿、朱黄头等人。

  我们可以判断,这些下层军士的名字都很普通,文化明显不高。从他们穿山越岭,试图返回河南的行军路线,我们又可以判断,这些军人应该是出自于曾经河南都司所属的部队,简单说,就是可能以河南人为多,当然应该还包括部分湖北人、安徽人。乌撒卫后来被“我大清”(笔者注:<明史>中常见这种说法)阵营的康熙小朋友于康熙五年(1666),改称“威宁”!从此“乌撒卫”作为一个遥远的梦,越来越模糊地存在于从云南调防到山东、浙江沿海军户后裔的心中!

    参与云南之战、平叛的部队,很早就开始了军屯,如洪武二十一年平东川部叛乱,不少部队就于临时驻地实行军屯,以减轻粮食压力!据贵州《威宁县志》载:“明代乌撒屯田,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傅友德长子傅正文为屯田长,屯垦于北屯一带;王绳武任屯田官,屯垦于大桥一带,并开辟周围七屯;陈云光屯垦于南屯一带;费诗屯垦于二屯一带;戴光充任屯田千户,屯垦于六洞桥至白家嘴;管成任百户,屯垦于乌木屯;缪铨屯垦于北关至下坝一带;徐德明屯垦赫章一带;夏文屯于北屯、石鸡屯一带;管象屯于水草屯、张旺屯一带;刘华屯于河桥、野马川一带。”如果说外地部队的屯田是临时性举措,局势稳定后就很快撤回原驻防地的话,那么,确定在云南永久驻守的部队屯田就是一件大事情。而和平建设时期,土地资源的争夺,侵占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云南乌撒军民府知府卜穆奏言,西南方向接壤的沾益州屡屡侵夺乌撒之地,老朱诏令西平侯沐春(笔者注:沐春是沐英之子,这时沐英已经去世)理断之。沐春调查后回报干爷爷朱元璋:“沾益、乌撒地境相邻,连年争地不决,宜以所争地给乌撒卫官军屯种。”好,你们争吧,断给谁另一方都有意见!这样吧!谁也别想要了,收归国有,让部队开农场!这就是乌撒卫后所!洪武二十八年,沐春奏准将乌撒与沾益之间有强烈争议之地划归乌撒卫官军屯种,任命军官王镇疆为农场副场长(屯田副使),开四十八屯。

  在今贵州一带,明军也是布有重兵,尤其是普定,今安顺境内,是老朱认为必守的要害之地!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贵州省东起平坝、长顺,南至紫云,西抵镇宁,北连普定的地区,依然生活着明军士兵后裔20万人。村落名以屯、堡、铺、哨、所、驿等结尾,村落防卫设施齐全,有着鲜明的军事特色。同时,他们还保留着明朝初年安徽、江浙、江西等地的部分生活习俗。


作者: lxf    时间: 2012-2-19 11:21
    这么多刘姓人士关注寻根问祖事宜。
    我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街道办事处下刘家渔业村刘姓后裔(明初隶属山东布政司登州府福山县西北保八角社,解放后隶属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县八角公社)。今年我们村正在整理族谱,现存族谱所载始祖为国旺公、国器公、国福公、国禄公、国寿公、国喜公兄弟六人(出生年月约在清康熙年间即1708年-1725年之间),其中国旺公生子三人为东罕、东珠、东学,国器公生子一人东会,国禄公生子一人东清,上述五人世居八角下刘家和上刘家,目前已繁衍十代,辈分从字分别为:国-东-起-从-()-永(士)-荣()-丕(应)-承(洪)-先(元)-训(忠)-常-宜-勤-学-修-心-洁-行-孝-道-有-方。目前训(忠)字辈繁衍近500男丁,清雍正年间东珠公裔孙一部分北闯关东金州东山青山台西小河口北孙家屯,后赴广鹿岛繁衍至今已逾百人。
    族谱所载国寿公、国喜公居荣成八河掌(文登鸭儿湾),近期前往荣成城西街道鸭湾村寻访,不慎明了。
    吾辈期望能够探寻国旺诸公之上列祖,希望各位能够给予指点迷津。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2-2-29 16:18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2-2-12 11:56
谢谢您的指点!不过还有几点需要请教:
      1、于家口的刘姓,相传也有三支,其中一支就有三种说法: ...

  1、于家口的刘姓,相传也有三支,其中一支就有三种说法:一是从文登鸭湾崖徙于家口;一是从文登鸭儿湾徙于家口;一是从东墩(查荣成市宁津镇有一东墩村)徙于家口。:“文登鸭湾崖”和“文登鸭儿湾”是指同一地方!东墩刘姓(---已故国家副总理谷牧(原名:刘家语)出生地)属于山西洪洞县刘氏。山西洪洞县、文登北圈、姚家庄、店子头、荣成东墩刘姓字辈:允正洪兴(书、速、续)德,永吉万年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丗长。
2、河南固氏县迁徙文登的"鸭湾刘"的早期排字是:“。。。。。。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
3、刘子实迁徙文登县开始至第20代的排字是:老三支刘:崮山镇岭西村、东崮村、陈家庄、河东村、崖东头刘姓字辈:123456789101112131415文(末)1617181920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十二支刘、东武林、新权、北申格、大草场刘姓字辈12345678必9恩(末)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炆。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2-2-29 16:41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2-2-12 13:16
请教楼主:
      "4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今荣成市)鸭湾村,民间称鸭湾刘;"
     ...

4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今荣成市)鸭湾村,民间称鸭湾刘;"
     文登鸭儿湾"“文登鸭湾崖”和“文登鸭湾村”三种提法是指同一地,这一说法的出处各类志书略有提示,多为民间传说,鸭湾村多在网上争论,为一说。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 因为今荣成市的鸭湾村始建于崇祯年间,晚于洪武二年300年左右。却有道理,以理而服。

作者: lxf    时间: 2012-3-1 08:42
      急求清康雍年间在文登鸭湾居住的刘姓国寿、国禧二公之后人。
    非常感激坛主设立这个论坛,使得吾辈能够得以追本溯源。强烈建议,坛主发起一次鸭湾刘氏后人聚会,费用可以AA制。请所有有志于此的鸭湾刘氏后人携带族谱共聚一堂,共同探讨相关事宜。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3-6 19:17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3-22 13:25 编辑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2-2-29 16:18
1、于家口的刘姓,相传也有三支,其中一支就有三种说法:一是从文登鸭湾崖徙于家口;一是从文登鸭儿湾徙 ...


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以上字辈好象不太符合鸭湾刘的早期,我记得有先人说"于家口村的第一始祖"刘成辉公"是在文登鸭湾崖总排属于第十一世。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只是迁徙于家口以后的排字。现在想考证的是在来于家口之前是在哪里?怎样才能续谱。
      但从上述排字看好象与刘子实的老三支排字有些相似,如“嘉 文 元......秉 守......寿......。等皆在其中(从刘子实至15\16代分别为:文\元,20\21代为:秉\守。于家口这支一世祖刘成辉(来于家口前为第11代,排到15、16代恰好也是文、元,19、19代为秉、守)。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3-16 16:50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3-22 13:27 编辑

       刘子实迁徙文登县开始至第20代的排字是什么?刘子实的后人老三支或十二支的族谱里排辈是否见到如下字辈:“。。。。。。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
      查:(从刘子实至15\16代分别为:文\元,20\21代为:秉\守。于家口这支一世祖刘成辉(来于家口前为第11代,排到15、16代恰好也是文、元,19、19代为秉、守)。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2-3-16 17:33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2-3-6 19:17
成 祥 士 嘉 文 元 运 炳(秉)寿(守),以上字辈好象不太符合鸭湾刘的早期,我记得有先人说"于家口村的 ...

文登鸭儿湾刘只找到:于家口、西龙格、刘家产、汶口、泊子。

作者: 2679828371    时间: 2012-3-25 13:42
       文登南门里  南门外  考院街刘氏字辈


       刘氏行排十字自二十一世起

        
       蕃衍循彝訓     同傳積厚名

       蕴鍾常嗣緒     建树迺扬聲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3-25 21:46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3-9-25 11:04 编辑

山东省文登市葛家镇于家口村刘氏一支家谱
于家口得名起因
明朝万历年间,于氏一支由文登县道口村迁至此处居住。因村西南有一大山口,故结合姓氏命名于家口。
   
文登县刘氏一支(刘子实)辈派字
元末明初,刘子实,宁海人(明代前称:东牟郡人,今称:烟台市牟平区)先迁至文登县辛汪都之九里,后迁文城鸭湾街居住,再后家族分居东关、南门里(今河北村)、鸭儿湾、考院街等及周遍各地,包括荣成、乳山、牟平、福山和东北三省等地蕃衍。
一世祖:子实
二世祖:刘惟新(无后)惟顺生一子
三世祖:士敬生四子
四世祖:暹(xian) 旻(min,生四子) 勗(xu) 晟(sheng)
五世祖:兴 昌 福(生六子)
六世祖:瑲(qiang,生四子) 珍 珤(籁之父、必绍之祖父)琚 瑶 琛
七世祖:策(生四子) 筑 範 笙
八世祖: 必绎(住鸭儿湾,即文城鸭湾崖、鸭湾街,生三子) 必续 必绥 必纲  
九世祖: 崇仕 崇宁(生三子) 晚荣
十世祖: 起太 起合 占奎(生二子:成辉 成勇)
于家口刘姓一支来源:
族上传说:一说300多年前明末清初,文登县文城鸭湾崖(查:文登县文城原有一鸭湾街,1944年8月县城解放改名生产里,1945年春改名生产村,1998年8月改名生产社区居民委员会)刘氏一支,西迁至于家口村落户繁衍至今(在于家口的一世祖为刘子实始祖第十一世)。
十一世祖:成辉(住于家口村,生六子)成勇(生一子)
十二世祖:开祥(生三子) 才祥 玉祥 迎祥 文祥 恒祥。祯祥(为成勇之子)。
十三世祖:士训 士禄 士玉(生一子) 士栋 士爵 士明 士顺 士尧 士贵 士侯
十四世祖:  嘉绩 嘉古 嘉芳 嘉显 嘉宽 嘉纯 嘉信(生一子)嘉能 嘉武 嘉明
  十五世祖:向文 吉文 员文 莘文 俊文 精文 硕文 公文 尚文 达文 系文(生一子)
  十六世祖:元鸿(生二子)等
  十七世祖:青云 丰(喜 )云(生二子)等
  十八世祖: 秉藻 秉义(1960年迁新疆伊梨)等
  十九世:   秉藻生二子:寿增 寿德(后写成守德)。
         秉义生二子: 宣三 寿堂(1960年迁新疆伊梨)等
   
二十世: 书贵(国永) 长法(国信) 书明(国聚) 书平(国会) 书光 旭明 隆光 国安 和国 和起等。
   二十一世:海涛  霆  君 佳佳
   二十二世:嘉琪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4-1 08:57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4-2-12 10:35 编辑

                     关于"文登鸭儿湾"和"鸭湾刘"初探
    几年下来的寻根,从我掌握的资料看,荣成县鸭湾村不是鸭湾刘的原始定居集散地,早在元末明初时,就有刘氏族人从文登县鸭儿湾(不叫文登县鸭湾村)迁往山东半岛各地繁衍。而荣成县的鸭湾村建立于明朝崇祯年间,比文登县鸭儿湾晚300余年的历史。
    最近,我在“文登之窗”的“姓氏族谱”栏目寻根有收获。竟然找到了我文登刘氏一支300年前的《刘氏家乘》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的“文登县鸭儿湾”又叫“文登鸭湾崖”、“文登鸭湾街”。这与我50多年前1958年前后,在老家听爷爷说过“从文登鸭湾崖(文城鸭湾街)搬来的”的说法是吻合的。
    在元末明初,朱元璋大移民时,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县文登应该是一个胶东地区的集散地,文登鸭湾街、鸭儿湾、鸭湾崖就是一个的地标性说法。开始在鸭湾居住,后来繁衍迁出去的有几支来文登的刘姓族人有很多。
   先后移民文登县及其半岛的刘氏族人如下:
   一是元末明初从宁海(牟平县)迁文登的刘子实(还有一说刘子实从云南迁宁海,再迁文登,待考);
   二是明洪武二年,从河南固氏县迁来文登鸭湾崖(鸭湾街)居住后外迁是刘氏一族(有人认为是迁到荣成鸭湾村,我不认同此说法,因为荣成鸭湾村那时候还没有诞生呢,300年后才有了荣成的鸭湾村);
   三是从安徽省迁来的客岭刘;
   四是从山东诸城逄格庄迁来的刘墉刘;
   五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洪洞刘;
   六是从云南、福建、四川等省份派来戍边的军户落地繁衍等
   除此,还有一些分散迁来的刘氏族人散居各地。
   在上述的移民自己称鸭湾刘,或者称来自文登鸭儿湾的族人,主要是指两帮:
  “明洪武二年,从河南固氏县迁来文登鸭湾崖(鸭湾街)居住后外迁的刘氏一族”后外迁。
   还有 一是元末明初从宁海(牟平县)迁文登的刘子实始祖  ,其族人分别住鸭湾街(生产村)、文城东关(文山村)、南门里(河北村)等多处繁衍。比如:刘子实第八世刘必绎等十多兄弟就住文城鸭湾街,同胞兄弟刘必绍等就住文城东关(文山村). 同族兄弟刘应时等就有文登迁居荣成固山镇岭西等村庄久居
   我现在已经从民间发现的线索收集到的信息,基本证明了上述说法。网友有更详尽的证据,希望能够及时提供,一起讨论。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4-7 19:15
lxf 发表于 2012-2-19 11:21
这么多刘姓人士关注寻根问祖事宜。
    我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街道办事处下刘家渔业村刘姓后裔( ...

从刘氏祖先留下的谱书看,元末明初的"文登鸭儿湾"所在地为:"文城鸭湾崖"或"文城鸭湾街",而不是荣成的鸭湾村(此村比文登鸭儿湾晚立300余年,而且此村也不是胶东半岛的移民集散地。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4-19 16:11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4-28 06:32 编辑

"4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今荣成市)鸭湾村,民间称鸭湾刘."
更正:从刘氏祖先留下的谱书看,元末明初的"文登鸭儿湾"所在地为:"文城鸭湾崖"或"文城鸭湾街",而不是荣成的鸭湾村(此村比文登鸭儿湾晚立300余年,而且此村也不是胶东半岛的移民集散地。
《文登县鸭儿湾是指古文城西南处的鸭儿湾》
1、生产里(文城)  明初,刘姓自牟平城来鸭湾畔居住,1944年8月,称生产里,翌年春易今名。576户。

2. 西龙格  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鸭湾街来居,近五龙庙、五龙湾,称龙格
庄。建后称今名。269户。
3.西南庄  清康熙时,刘姓由今文城文山来文城西南立村。80户。
4.松坡  清初,刘松坡由文城来居,渐成村落。84户。

5. 翻身庄  明末,张姓自崖头来为刘姓守茔地(刘姓祖先的茔地就在文城东关北),称刘家茔。1945年人民翻身
解放,遂易今名。59户。
6、九里水头  明末,刘姓来两河交汇处立村,距文城9里。580户。

7.仁和坊  明初,刘姓立村。后邹姓为修葺文城圣庙捐资多,取圣庙院墙上
仁和坊”三字为纪念。198户。


8.刘家庄  明末,刘姓由文城东关来居。105户。

9.东官道  明初,刘姓自文城来居,因南、西两面有官道,故一名官道北,
一名东官道。195户。

10. 刘家  清初, 刘姓自文城来胡家寨东建寨东刘家。建国后,简称刘家。
248户。

11.南学  明正德时,刘姓自今荣成客岭来殷家庄(今不存)之南学堂附近立
村。298户。

12. 石羊  明初,刘姓自文城来居。此处临汉昌阳墓地,有石羊2只。清末,
西侧林家庄并入。400户。

13.刘家疃  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来居。后,唐姓、高姓袭旧称。254户。
14.刘家产  清初,刘姓由文城鸭湾街来于家产之南立村,俗名前产。南北朝
阳、香炉石、西沟、獾子窝等5庵属该村。179户。
15.山马头  清初,刘姓由文城来陡崖之东立村,称崖子头,近山麻寺,演作
山马崖子头。1981年称今名。166户。
16.汶口  明末,刘姓由西龙格来居(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鸭湾街来西龙格居),群山环抱如瓮,称瓮口。1966年演作今
名。110户。
17、武林2村:  清初,刘姓由文城来武林之东建村,遂以方位分别称:西武林,东武林。1973年修武林水库,东武林北移。(注:东武林刘姓,属于刘子实第八代孙---刘必绍的三子\十二孙中的一支,由文城移居东武林.他们的先人分别在文城鸭湾街和东关等处居住.)
18、簸箕掌 乾隆三十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入。


19、山南头  明万历五年,刘德仁由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山,故名。

20、岭西  南1公里  明代   方位地名。村处山岭西麓,故名。(刘子实第八代孙刘应时从文城鸭湾街迁荣成岭西村)

21、河东  东1公里  明代   方位地名。村处小河的东岸,故名。(刘子实第八代孙刘应时之孙--第十六代孙刘元鹏从岭西迁河东.
22.单家疃    清乾隆年间,单方恩由大单家迁居北东庄。清末,刘姓从文登县鸭儿湾迁入(这是在荣成鸭湾村命名数百年后仍称文登鸭儿湾),后有齐、张姓迁入。1960年由北东庄析出立村。现30户。
23、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县鸭湾崖(指文城鸭儿湾畔的鸭湾街),民间称鸭湾刘。
注:文城鸭湾街,地处古文登县城西南演儿湾畔,东西400 M,宽 3M,现市政府东墙外至拐子街, 沙土路。历史上河南固氏县刘姓一支(文登鸭湾刘始祖)和从东牟县迁来文登鸭湾街(鸭儿湾畔)的刘子实始祖及部分他姓移民,于明朝初期开始均在此居集散地住过。然后向半岛地区播散。
    查遍了荣成、文登、乳山、威海、牟平、福山等县(市、区)志,就没有一处从荣成鸭湾村外迁的移民记录,包括荣成鸭湾村建立以后的数百年来的历史记载,仍然称文登县鸭儿湾或文登县鸭湾崖或文登县鸭湾畔或文登县文城鸭湾街外迁。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4-28 20:34
《文登县鸭儿湾是指古文城西南处的鸭儿湾》
1、生产里(文城)  明初,刘姓自牟平城来鸭湾畔居住,1944年8月,称生产里,翌年春易今名。576户。

2. 西龙格  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鸭湾街来居,近五龙庙、五龙湾,称龙格
庄。建后称今名。269户。
3.西南庄  清康熙时,刘姓由今文城文山来文城西南立村。80户。
4.松坡  清初,刘松坡由文城来居,渐成村落。84户。

5. 翻身庄  明末,张姓自崖头来为刘姓守茔地(刘姓祖先的茔地就在文城东关北),称刘家茔。1945年人民翻身
解放,遂易今名。59户。
6、九里水头  明末,刘姓来两河交汇处立村,距文城9里。580户。

7.仁和坊  明初,刘姓立村。后邹姓为修葺文城圣庙捐资多,取圣庙院墙上“
仁和坊”三字为纪念。198户。

8.刘家庄  明末,刘姓由文城东关来居。105户。

9.东官道  明初,刘姓自文城来居,因南、西两面有官道,故一名官道北,
一名东官道。195户。

10. 刘家  清初, 刘姓自文城来胡家寨东建寨东刘家。建国后,简称刘家。
248户。

11.南学  明正德时,刘姓自今荣成客岭来殷家庄(今不存)之南学堂附近立
村。298户。

12. 石羊  明初,刘姓自文城来居。此处临汉昌阳墓地,有石羊2只。清末,
西侧林家庄并入。400户。

13.刘家疃  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来居。后,唐姓、高姓袭旧称。254户。
14.刘家产  清初,刘姓由文城鸭湾街来于家产之南立村,俗名前产。南北朝
阳、香炉石、西沟、獾子窝等5庵属该村。179户。
15.山马头  清初,刘姓由文城来陡崖之东立村,称崖子头,近山麻寺,演作
山马崖子头。1981年称今名。166户。
16.汶口  明末,刘姓由西龙格来居(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鸭湾街来西龙格居),群山环抱如瓮,称瓮口。1966年演作今
名。110户。
17、武林2村:  清初,刘姓由文城来武林之东建村,遂以方位分别称:西武林,东武林。1973年修武林水库,东武林北移。(注:东武林刘姓,属于刘子实第八代孙---刘必绍的三子\十二孙中的一支,由文城移居东武林.他们的先人分别在文城鸭湾街和东关等处居住.)
18、簸箕掌 乾隆三十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入。

19、山南头  明万历五年,刘德仁由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山,故名。

20、岭西  南1公里  明代   方位地名。村处山岭西麓,故名。(刘子实第八代孙刘应时从文城鸭湾街迁荣成岭西村)

21、河东  东1公里  明代   方位地名。村处小河的东岸,故名。(刘子实第八代孙刘应时之孙--第十六代孙刘元鹏从岭西迁河东.
22.单家疃    清乾隆年间,单方恩由大单家迁居北东庄。清末,刘姓从文登县鸭儿湾迁入(这是在荣成鸭湾村命名数百年后仍称文登鸭儿湾),后有齐、张姓迁入。1960年由北东庄析出立村。现30户。
23、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南固始县迁入文登县鸭湾崖(指文城鸭儿湾畔的鸭湾街),民间称鸭湾刘。
注:文城鸭湾街,地处古文登县城西南鸭儿湾畔,东西400 M,宽 3M,现市政府东墙外至拐子街, 沙土路。历史上河南固氏县刘姓一支(文登鸭湾刘始祖)和从东牟县迁来文登鸭湾街(鸭儿湾畔)的刘子实始祖及部分他姓移民,于明朝初期开始均在此居集散地住过。然后向半岛地区播散。
    查遍了荣成、文登、乳山、威海、牟平、福山等县(市、区)志,就没有一处从荣成鸭湾村外迁的移民记录,包括荣成鸭湾村建立以后的数百年来的历史记载,仍然称文登县鸭儿湾或文登县鸭湾崖或文登县鸭湾畔或文登县文城鸭湾街外迁。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5-10 18:02
lxf 发表于 2012-2-19 11:21
这么多刘姓人士关注寻根问祖事宜。
    我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街道办事处下刘家渔业村刘姓后裔( ...

族谱所载国寿公、国喜公居荣成八河掌(文登鸭儿湾),近期前往荣成城西街道鸭湾村寻访,不慎明了。
    吾辈期望能够探寻国旺诸公之上列祖,希望各位能够给予指点迷津.
“(文登鸭儿湾)”这一括弧里的鸭儿湾是原族谱里就写着,还是你自己现在添加的呢?这很重要,请如实回答。谢谢!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5-10 18:15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10-13 18:14 编辑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2-2-29 16:18
1、于家口的刘姓,相传也有三支,其中一支就有三种说法:一是从文登鸭湾崖徙于家口;一是从文登鸭儿湾徙 ...


    刘子实部分族人住鸭儿湾(包括生产村等)八至十九世排字必、崇、起、成、凤、士、嘉、文、万、守、金
字旁、泽。。。。。。,
生产村目前还有泽字辈后人居住。
    此宗西迁于家口的一支八至十九世排字:必 、崇、起、成、祥、士、嘉、文、元、运、秉、寿。。。。。

作者: lxf    时间: 2012-6-30 09:13
耕海探洋您好:我们福山八角下刘家目前刘姓共有五支,分别为国旺公三子东罕公、东珠公、东学公各分一支,国器公之子东会公为一支,国禄公之子东清公为一支。在这次整理族谱之前,五支各有不全族谱一本,但对于所载国字辈始祖皆相同,应为国旺公、国器公、国福公、国禄公、国寿公、国禧公,根据我国古代起名的一般原则,我们估计国旺公和国器公应为亲弟兄,国福公、国禄公、国寿公、国禧公应为亲兄弟。其中对于各支对国寿、国禧二公所记载的不太一样,主要有四,一为远东县荣成八河,一为文登鸭儿湾,一为文登亚湾,一为文登八河掌。而对于国字辈诸公之前辈则无记载。所以想追本溯源探寻列祖列宗。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7-4 12:31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7-4 20:12 编辑
lxf 发表于 2012-6-30 09:13
耕海探洋您好:我们福山八角下刘家目前刘姓共有五支,分别为国旺公三子东罕公、东珠公、东学公各分一支,国 ...


文登鸭儿湾和文登亚湾应该是指一地"古文登县城的鸭儿湾"。这是鸭湾畔(沿、街)是明代大移民集散地。也许在鸭儿湾居住一段时间后又迁到所谓的荣成“八掌”。八掌值得追寻具体地点是否就叫八掌?国旺公、国器公、国福公、国禄公祖居地记载分别是哪里呢?  
作者: lxf    时间: 2012-7-6 17:27
国旺公、国器公、国福公、国禄公祖居地皆为山东福山(现属烟台开发区)八角下刘家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0-13 18:24
我25日(前天)在威海经中学时代的同窗挚友(原文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王德江)引见,与《中华百家姓氏源谭》系列丛书的总编纂、陈全伦先生大作《飘零的匈奴后裔》精品散文中描写的主人公---文登市的丛松坡先生初识。
     在一起就文登刘氏及鸭儿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受益匪浅。就他的考证;鸭儿湾是指古文登县城西南的南门里西侧的一处水湾。在其四周居住过的居民,都称自己为鸭儿湾人氏,并不是刘姓的专利。也不是单指鸭湾街一处住民而言,是指鸭儿湾周围的所有住民。鸭湾街后来划归生产里(村)管辖。
     他的成果还体现于,经过十八年的努力,率先在全省将他们的氏族文化梳理清楚。编辑出版了三套《丛氏源谭》,办起了自己的报纸《丛氏家园》,还策划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主编推出了一套《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并已推出张、王、李、刘数百万余字。而我那一向敬重的同窗挚友便是这套丛书的总顾问。因此已经到手的这套丛书佳作,将会是我日后的一份“食用”精品了。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0-13 18:30
最近有人考证:
   同治《宁海州志》载刘郁“雄伟有大志,值金季板蕩,保据東藩,后归入元。历官至六部都尚書。” “金刘吉墓 在州東北十五里。刘郁墓 在吉墓旁側。”此刘郁生活在金元时期。按州志载:刘郁,本地世家子,父刘吉,字方叔,金聘授太子经,郡望彭城,丘处机称彭城先生,貞佑初首创全道庵,即后來的烟霞洞神清观。郁子刘国机以父萌指揮千戶,宪宗间由文登县丞升宁海主簿,为房子姜思明、思聪属下。

    與姜房同時的有其部下劉郁,本地世家子,父劉吉,字方叔,金聘授太子經,郡望彭城,丘處機稱彭城先生,貞佑初首創全道庵,即後來的煙霞洞神清觀。同治州志載劉鬱“雄偉有大志,值金季板蕩,保據東藩,後歸入元。曆官至六部都尚書。” “金劉吉墓在州東北十五裡。劉郁墓 在吉墓旁側。”鬱子劉國機以父萌指揮千戶,憲宗間由文登縣丞升寧海主簿,為房子薑思明、思聰屬下。國機子劉文亮,承襲指揮千戶。   

      还有人考证(本人有质疑):
     刘子实来自烟台市牟平区大窑镇的莒城村,系属金末元初的名人刘郁之后!金刘吉(刘郁之父)墓 在州東北十五里。刘郁墓 在吉墓旁側。具体位置就在现在的大窑乡莒城村那块,解放后被掘了,莒城村还都姓刘。        

以上资料待考查实.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1-5 09:19
已经有了家谱记载的姓氏,知道了自己的近代世系.但不清楚远代世系的家族如:文登鸭湾刘(包括刘子实家族、和河南固始县迁来鸭湾刘一支、文登(荣成)客岭刘、以及云南迁来的刘姓族人,他们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远代祖先,就必须通过检测人体Y染色体实现。现在的人类遗传基因组学图谱研究成果,已经运用到了人类学的各个领域,如以美国为首联合世界科学家正在全球分地区有目标地选择人群,进行人类遗传基因展开血液检测,以追寻整个人类的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过程,和各不同人群的分类区系等。中国科学家院有关专家也参与了合作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1-5 09:21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11-5 10:13 编辑

我认为可在威海地区和整个胶东半岛进行宣传,动员各个刘姓家族选出自己的代表,适当时机参与血液检测活动,以确定各自的远古世系。
http://www.ranhaer.com/forum-48-1.html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1-5 16:50
文登刘子实始祖之后(刘必绍家族):
  
  明清时期文登(今山东文登市)著名的官僚世家。刘家自大明万历至大清雍正年间,尤其在清初,科甲蝉联不绝,先后有6人中进士,盛极一时。刘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刘必绍,字绍先,大明万历恩贡,历汝宁府通判,迁保安州知州,官至保定府同知。著名理学家,著有《四书传习录》,《观我亭集》,《言治记嘟;
     (地)刘濡恩,字兴尧,必绍子,选贡,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官至巩昌府通判;刘洪恩,濡恩之弟,由明经官平度训导。
  (玄)刘铭翁,濡恩子r,贡生,官怀远知县;刘拙萝,濡恩子,贡生,官湘乡知县;刘棍茂,濡恩子,恩贡,官至通判,善草书;刘拙费,濡恩子,官开州知州。
  (黄)刘诉,描责侄,大清顺治进士,历兵部主事,充顺天同考官,晋郎中,官至开化府知府;刘挥,字玉含,秘费子,大清顺治进士,授行人,官至礼部清吏司主事。娶同邑名门赛玉潜之妹。且其子一元娶礼部尚书沙澄女;子一中娶光禄大夫于涟女;一女嫁于邑中望族从家;刘炯,枷费侄,大清康熙进士,官临渔知县,未仕卒;刘煌,椒茂子。官常德府通判。
(宇)刘一良,诉子,精于医术。
  (宙)刘孔昭,一良子,大清雍正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汾西县知县;刘重选,字开知,一良侄,大清雍正进士,初授户部主事,迁扬州府同知,晋高州府知府,官至兵备道;刘重殷,一良侄。举人,官汝州州同。
以上在州、县史志和家谱中可查。
上述也有小误也.  
       补:刘启先,,必绍弟,大明万历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历户部主事,累官至江西瑞州知州。(刘启先不是子实公之后,而是客岭刘氏族人之后也。与必绍公可以称兄道弟,但是,并不是刘子实之后。。这是后人的笔误.)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1-15 18:29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2-11-15 18:33 编辑

恭喜安徽霍邱刘Y基因的检测结果出炉(祖籍属于河南商城县).文登荣成的客岭刘是由安徽霍邱县刘整一支迁徙来此,依此推断:胶东地区客岭刘,也应该属于河南商城县刘氏一支的后人.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1-18 16:37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2-2-10 22:18
沧海一粟,一个小人物的能力是太有限了。感谢提供信息资料。听话好像是刘大将军的后裔,这一支就两个村吗 ...

刘子实家族一支:八世祖刘必明(刘必绍同宗)之后,二十一世孙刘汉将军(谱名:刘慕蕃)以后21--40世排字如下:
21、蕃  22、衍 23、循 24、彝 25、訓,
26、同 27、傳 28、積 29、厚 30、名,
31、蕴 32、鍾 33、常 34、嗣 35、緒、
36、建 37、树 38、迺 39、扬 40、聲。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2-12-4 10:21
康熙下江南 发表于 2011-12-30 15:34
我是威海经区沟北村的,以前看村子刻的石碑上刘姓是从荣城搬过来的,我们村原来是姓鲁的。辈分是崇德玉昌新 ...

以你的家族派字看,属于典型的客岭刘后裔。是明代从安徽省霍邱县迁来文登县客岭村(现属荣成)的刘姓一族。其派字为:崇德玉昌新,增明显其文,建忠诗呈叙,湘元益秀森。也有同音不同字的其他派法如:“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启文,建忠诗永房,相元倪修森”或“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其文,建忠诗承序,象元誉修森” 等。


作者: wdyhf    时间: 2013-1-6 21:02
铺集南长岚村,只有一家刘姓,字辈只知道:文庆云。不知道是哪支刘?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3-1-7 15:17
wdyhf 发表于 2013-1-6 21:02
铺集南长岚村,只有一家刘姓,字辈只知道:文庆云。不知道是哪支刘?

只知他们相近,东藕湾、中渠格、南磨山、松坡、后驾山、院夼:德元(末)文泮。东柳、西柳:子福文。南截山:文。地文头:文建。河北、西旺疃:现文。峰山:同文。二十里堡:日范。官道北:云范。王埠庄:云。西英武:其云。小观:云天。丁家夼:云华。文登营:云(末 )。曲疃庄:云福相润凡。西北岔:运。南长岚一家刘姓字辈:文庆云。只是一字相近。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1-9 11:16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3-1-9 12:05 编辑
tyaoyusong 发表于 2013-1-7 15:17
只知他们相近,东藕湾、中渠格、南磨山、松坡、后驾山、院夼:德元(末)文泮。东柳、西柳:子福文。南截 ...


刘子实家谱记载第八世孙刘必徵[zheng](住鸭儿湾),九世孙子刘儒業  刘儒纯,十世孙刘斗冲(迁居曲疃庄)的后人派字:.....云.永.福....十八世:金,十九世:相,二十世:润,二十一世:蕃(凡)二十二世:衍.......(金相润蕃衍循彝训。。。。。)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1-9 12:26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3-1-9 12:28 编辑

版主好![二为河南固始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移居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后渐次西来,俗称鸭儿湾刘。]"文登县鸭儿湾"不是"荣成县鸭湾村".700年前的文城鸭儿湾(鸭湾街\沿\崖,在古城西南门里的,现百大广场和市中心广场一带的原产生村村所属地),才是大移民时代的文登鸭儿湾.这已经被广大刘氏族人通过查家谱和现住户实地验证。而“荣成县鸭湾村”是1641年明代崇祯之后才有柯姓人家迁居住并建村命名“鸭湾村”也!请在帖子里面进行修正,以免继续对寻根问祖的刘氏及他姓移民后人产生误导。(鸭儿湾刘后人)

作者: 老三届    时间: 2013-2-17 03:20
[b]我是大连人,刘宝祥,电话13009436588,QQ919033263.
据族人口传,我刘氏闯关东来到大连,祖籍[color=Red]山东省登州府鸭儿湾小枝刘。
[color=Black]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2-17 16:01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3-2-17 16:07 编辑
老三届 发表于 2013-2-17 03:20
我是大连人,刘宝祥,电话13009436588,QQ919033263.
据族人口传,我刘氏闯关东来到大连,祖籍山东省登州府 ...
衍胜(QQ:平安---健康  2679828371)新春快乐!
      请您帮助大连刘宝祥查一下家谱中第14--16代范“士、嘉、文”字辈中,是否有叫:刘嘉全、刘文禄父子的先辈。
      以下是他给我的信息:我是大连人,刘宝祥,电话13009436588,QQ919033263.
据父亲口传我刘氏闯关东来到大连,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鸭儿湾小枝刘
排字是:嘉文学志春玉喜祥国家乃治昌
“嘉、文”两辈系山东排字,以后是大连续字。
据息,祖上刘嘉全只身携儿子刘文禄来到大连。
风雨百年沧桑,我辈想寻根访祖,思源认宗。敬烦刘先生,查找山东刘氏家谱中有无刘嘉全,刘文禄二人,拜谢!!
我判断一般是我鸭儿湾刘之后。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2-24 13:30
康熙下江南 发表于 2011-12-30 15:3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转载]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小云南”和“乌撒卫”,祖籍流传是“小云南乌撒卫”的山东、浙江、东北籍朋友请瞪大眼睛,仔细看看,这里是你们的根啊!呵呵!

  “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有山西朋友讲,“云南、云南,云州之南”,应该是山西大同之南,大同古称云州嘛!山西大同之南是哪里?应州!应州那可也是古代名州啊,独眼龙晋王李克用的老家,五代汉帝刘知远少年时代种瓜的地方!出皇帝的地方啊!应州人搬家犯得着借古云州之名吗?况且,元末明初还有一个云州在今张家口地区。我们知道,这一带的老百姓洪武四年被徐达执行坚壁清野,弄到北平府去了,北平府缺人啊。自己都差人,还能进一步给山东、浙江一带输送移民吗?这种说法其实起自民国地方志《牟平县志》、《莱阳县志》!民国地方志,质量高的不多,望文生义,漏洞百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少,笔者在引用民国地方志时往往持特别审慎的态度!真正的大同之南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有云州之南“小云南”这种叫法,一听就是外地人在想当然!那么,还有山西运城之南的说法,可靠吗?不可靠,全部是望文生义!这些解释都是受到了“山西大槐树”传说的强烈暗示和影响,“小云南”的传说,反而被扭曲了!其实,《明太祖实录》中,对于“小云南”有明确记载!只是一般人难得找得到地方!好厚的书啊!不过苍天不负苦心人,笔者可是翻到了!虽然有且只有这一处,但太权威了!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老朱修改《蕃国朝贡之仪》,曾提到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小地方政权。“隶云南者:军民府一,曰姚安;府八,元江、丽江、景东、楚雄、鹤庆、寻甸、大理、临安;宣慰使司三,平缅、车里、八百;州二,姚、邓;土官三,海东、宾居、小云南;县二,广通、习峨。”可知,这三个土官管辖的地方,分别是海东、宾居、小云南,彼此离得不远。海东(今大理市海东镇)、宾居(今宾川县南40里的宾居镇)、小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这才是“小云南”真正的出处!

  元朝,今云南驿本为云南州,属于大理段总管管辖。明军攻破元中庆路(今昆明)以后,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府州不能同名啊!于是很快,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所以小云南(云南县)是与大云南(云南府,今昆明)相比较而来的!我们要是能把云南布政使山西人吴印吴和尚从棺材里叫出来问问,那是一问便知,这事儿他最清楚!他亲手办得嘛!
作者: ------    时间: 2013-2-25 03:11
耕海探洋 你好,确实如你所讲的我是考院街的刘姓,可否加我QQ50968163细谈?????????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3-2-27 21:45
本帖最后由 tyaoyusong 于 2013-7-16 20:26 编辑
------ 发表于 2013-2-25 03:11
耕海探洋 你好,确实如你所讲的我是考院街的刘姓,可否加我QQ50968163细谈?????????


文登南门里 、南门外 、考院街、文城河北、二马、东廒、张家庄、河里庄、驾山窑、台上、尹家、西铺头等11村刘姓字辈:21蕃衍循彝訓 ,同傳積厚名蕴鍾常嗣緒,建树迺(nai)扬聲
作者: tyaoyusong    时间: 2013-2-27 22:00
老三届 发表于 2013-2-17 03:20
我是大连人,刘宝祥,电话13009436588,QQ919033263.
据族人口传,我刘氏闯关东来到大连,祖籍山东省登州府 ...

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七甲六社鸭湾刘家庄“鸭湾刘”外迁:1明洪武时(1368-1398)由鸭儿湾迁入乳山徐家黄疃,用字:宣振天书亭炳。2明宣德时(1426-1435)由鸭儿湾迁入乳山口兰家,用字:溪永。3明天顺时(1457-1464)由鸭儿湾迁入乳山乳山寨西北宝口,用字:京国华。4明成化十二年(1476)由鸭儿湾迁入乳山夏村西泗水头,用字:振维建。5明嘉靖元年(1522)由鸭儿湾迁入建乳山夏村官庄刘家宅口。6明嘉靖时(1522-156)由鸭儿湾迁入建乳山夏村井子。7明万历五年(1577)刘德仁由鸭儿湾迁入乳山下初山南头,用字:洪龙。8明天启时(1621-1627)刘九锡由鸭儿湾迁入乳山白沙滩董格庄,用字:永景培。9明崇祯时(1628-1644)由鸭儿湾迁入乳山夏村炉上,用字:兴树宗。10明崇祯时(1628-1644)刘东山鸭儿湾迁入乳山白沙滩稗子刘家。11明末由鸭儿湾迁入乳山育黎曹家,用字:振书。12明末由鸭儿湾迁入乳山白沙滩六村屯,用字:洪法增。13清初由鸭儿湾迁入乳山冯家砦里,用字:建培志。14清初由鸭儿湾迁入乳山崖子下萧家,用字:文。15清康熙时(1662-1722)由文登鸭儿湾迁入乳山城区东李村,用字:乐。16清乾隆时(1736-1795)由鸭儿湾迁入乳山下初单家疃,用字:希喜国。17清乾隆三十年(1765)刘参由鸭儿湾迁入乳山下初簸萁掌,用字:胜振。

作者: 老三届    时间: 2013-2-28 11:35
谢谢tyaoyusong提供宝贵信息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4-9 20:53
------ 发表于 2013-2-25 03:11
耕海探洋 你好,确实如你所讲的我是考院街的刘姓,可否加我QQ50968163细谈?????????

你好!我的QQ:594100115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4-10 08:13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3-4-9 20:53
你好!我的QQ:594100115

呵呵 都知道互加就好了。。。。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6-19 16:20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3-7-14 11:09 编辑

刘子实---东牟郡(宁海州,今烟台市牟平区)人,元末明初(洪武年间)迁徙文登县。先居“辛汪都”之“九里”(明、清代区域划分名),后分居文城鸭儿湾(现生产村)、南门里(河北村)、文山下、考院街......。至明万历年间第八代孙已有必亨、必绍、必登、必绎、必绥、必令、必光、必刚、必徵、比明、应时、应奎、应元(中)等男丁54人,散居胶东文、荣、乳、牟等各县,及后来部分后人于清代闯关东者也不在少数。
      刘子实入明清文登县志流寓传。其家族子嗣繁衍至今已经有近700年历史,其后裔遍布华夏大地。此群意在联络刘子实家族后人,为重修家谱奠定基础。如:八代孙居文山的必绍公之十二支刘(含迁徙东武林村等)后人;居河北村必明公之后之刘汉(刘慕蕃)将军等后人;居鸭儿湾(文城鸭湾街)必绎公必绥公等之后(含迁徙于家口村、石硼子等村)后人;迁徙荣成岭西村应时公应、奎公、应元(中)三兄弟(含河东村)之后。当属此家族之列。
文登刘子实家族QQ:  148031089  欢迎加入本群,共同讨论续修家谱.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7-10 11:08
我老家是文登市龙山街道办东杨格村,父辈炳字辈,我辈范字辈,子辈衍字辈,暂时就知道这些。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7-14 16:11
喜海龙 发表于 2012-1-2 21:2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你河埠庄的么


作者: vorfahren    时间: 2013-8-21 23:18
据家谱记载:本支一世祖定居文登高村,二世、三世移居文登城内。明末,又逐渐徙居文登乡间,曾经卜居的地点包括文登城北的后床、黄庵山、白玉庄、山马庄;文登城南的撇彗山前、下徐村、礼格庄、岭上、高村、小河;以及荣成的东墩、南桥头、圈产等地。自十三世开始,高村以东本支刘姓开始采用二十个字的排序:书田肇基远,孝友裕家深。。。。。。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8-26 14:46
我老家文城,东杨格村,只知道四辈:秀,炳,范,衍,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8-26 21:50
游客 222.135.111.x 发表于 2013-8-26 14:46
我老家文城,东杨格村,只知道四辈:秀,炳,范,衍,

文登南门里 、南门外 、考院街、文城河北、二马、东廒、张家庄、河里庄、驾山窑、台上、尹家、曲疃庄、东杨格等13村刘姓字辈:21蕃衍循彝訓 ,同傳積厚名蕴鍾常嗣緒,建树迺(nai)扬聲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9-11 13:40
本帖最后由 耕海探洋 于 2013-9-11 13:52 编辑
游客 222.135.111.x 发表于 2013-8-26 14:46
我老家文城,东杨格村,只知道四辈:秀,炳,范,衍,


你是文登刘子实公第21世孙,为“蕃”字辈,你与前几年去世的刘汉(刘慕蕃)将军为同辈。你的下辈为“衍”字辈。21--40世的派字为:
21、蕃 22、衍 23、循 24、彝 25、訓,
26、同 27、傳 28、積 29、厚 30、名,
31、蕴 32、鍾 33、常 34、嗣 35、緒,
36、建 37、树 38、迺 39、扬 40、聲。
此派字是清末民初,刘子实18世孙刘锡酬公等在续修家谱时定下的20字排辈,本家族在以后的近百年来,有一部分后人是按照此派字延续下来的。也有写后人使用了其他不同的派字。刘子实第八代孙以前是基本统一派字。从第九代之后就没有统一起来。如第八代刘必绍公三子十二孙的派字就不统一。这与明清以来的战乱有关。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1-26 07:58
登州(府)有关资料考证结论  
    唐武德四年(621),于文登置登州,于黄县置牟州,均属河南道(治所开封)。
  唐贞观元年(627),撤登州、牟州,并入莱州。
  唐贞观八年(634)置蓬莱镇,属莱州黄县。
  唐如意元年(692),于牟平复置登州,蓬莱镇改属登州。
  唐神龙三年(707),登州治所迁蓬莱(自此始,至清代末,登州及登州府冶所一直在蓬莱——笔者注);蓬莱升镇为县。
  唐天宝元年(742),废登州,改置东牟郡。
  唐乾元元年(758)废郡,复于蓬莱置登州。
  五代因之。
  宋初,登州隶属河南道。
  宋至道三年(997),登州隶属京东路(治所开封)。宋熙宁七年(1074),登州辖蓬莱、文登、黄县、牟平四县,编户81273户,人口173484口。
  金代,登州隶属山东东路(治所益都),辖蓬莱、福山、黄县、栖霞4县,治所蓬莱,总户数55913户。
  元初,登州隶属益都路。
  元中统五年(1264),登州改隶淄莱路(后又改称般阳路,治所淄川),下领蓬莱、黄县、福山、栖霞4县。
  元至元九年(1368),升莱州为莱州府,登州、宁海州属之,隶属山东行中书省(治所济南)。
  明洪武元年(1368),废蓬莱县入登州,属莱州府。
  明洪武六年(1373),莱州府降为莱州,莱州、登州直隶山东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登州升为府,隶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蓬莱县,冶之;辖一州七县:宁海州(治所牟平,辖文登县)、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编户87443户,人口881371人。
  清康熙五年(1666),裁登州道(建年不详),登州府改属登莱青道(治所今莱州),辖一州九县:蓬莱县、宁海州、文登县、黄县、海阳县、栖霞县、福山县、招远县、莱阳县、荣成县。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登州府改隶登莱青兵备道(治所莱州)。
  清光绪三十年(1904),登州府改隶登莱青胶道(治所烟台)。
  民国初,撤销府、州,存县。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1-26 08:04
刘氏  20:04:50
新县志载文登城北齐修土城,明初修葺,万历间修石城。土城周7里,石城在土城外基处修建,周677丈。鸭儿湾在光绪版县志多次提及,有资料提及为城内西南隅一沼沟(与水门相连),后城墙拆除鸭湾周边当附称鸭儿湾,原鸭湾街当是南北走向,后期则是东西走向(如鸭湾街西路南)。因此鸭儿湾当是对鸭湾附近住户的称谓,绝非地域标志(如南宫、北宫、南门里等)。当然祖辈在那居住过又是同一祖先,也会为了别于他族而称鸭儿湾人。宗亲认同否?
耕海村夫  20:12:12
你的论证很有价值。我赞同你的结论性意见。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1-26 09:00
我姓刘玉老家泽头胡格庄上辈刘永乂不知那支刘一6几年有家铺我记的乳山什么地方耒人抢走的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1-26 09:06
游客 222.135.111.x 发表于 2013-7-10 11:08
我老家是文登市龙山街道办东杨格村,父辈炳字辈,我辈范字辈,子辈衍字辈,暂时就知道这些。

你父辈应该是承字辈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1-26 09:12
我玉字我上辈永字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1-26 16:31
金、永、好,只知道三个,应该是哪一支啊?老家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1-30 09:34
我也是姓刘的。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8 00:01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3-1-9 12:26
版主好![二为河南固始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移居文登鸭儿湾村(今荣成鸭湾村),后渐次西来,俗称鸭 ...

  天怀如本  只记得这几个    不知道是刘性哪一支的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8 00:03
游客 114.85.36.x 发表于 2013-12-8 00:01
天怀如本  只记得这几个    不知道是刘性哪一支的

我们是固始县的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8 23:14
游客 114.85.36.x 发表于 2013-12-8 00:01
天怀如本  只记得这几个    不知道是刘性哪一支的

不是荣成县鸭儿湾村,而是文城鸭儿湾。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9 11:26
喜海龙 发表于 2012-1-2 21:2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真奇怪 我父辈是玉字 我是宝字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9 11:29
我是“宝”字辈 父辈是“玉”字辈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9 23:18
客岭刘姓辈份派字: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其文,建忠诗承序,象元誉修森 。

本家的排行是这样的。
作者: 威海笑笑猴    时间: 2013-12-16 20:23
继 曦 忠 德 文 洪 永 敬;运 华 常 春 明 玉 庆 寿  这是我们那里刘姓的辈分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20 15:47
小时听我爷爷讲在文登城好像是石马街,有个刘家家庙,刘姓的资料应该有些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20 16:01
我是文登崖东头地地道道的文城12支刘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20 16:20
我记得俺村刘姓派辈是:永、世、克、孝、忠、厚、传、佳、远。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20 20:59
礼格庄、荣成东墩、文登白玉庄、北圈、姚家庄、店子头、新白玉、于家口、西高格等7村刘姓字辈:允正洪兴德,永吉万年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丗长。
你应该在此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3-12-22 20:21
游客 222.135.43.x 发表于 2013-12-20 16:01
我是文登崖东头地地道道的文城12支刘

为什么叫12支刘?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12-23 09:48
游客 60.217.166.x 发表于 2013-12-20 20:59
礼格庄、荣成东墩、文登白玉庄、北圈、姚家庄、店子头、新白玉、于家口、西高格等7村刘姓字辈:允正洪兴德 ...

此派字不包括于家口村。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12-23 09:50
游客 119.190.173.x 发表于 2013-12-22 20:21
为什么叫12支刘?

刘子实的八世孙刘必绍,字绍先。明隆庆恩科选贡,万历间由选贡授汝宁府通判,历保安(今河北省涿鹿县)知州。置屯堡6处以安边民;倡凿渠30余里,以兴水利。告归文登城东南鸭湾街移居东门外,于文山下建“万卷楼”藏书著书颇丰。保安知州刘必绍墓在文城东北三十里驾山北,明朝末朝荣成崖头张姓迁入为文城刘家看管茔地得名刘家茔。明末刘姓由崖头迁入,1945年翻身做主人遂更名翻身庄。
     刘濡恩字顾思(?-1630年),刘必绍之长子,幼承父训,苦读书,识大义。明万历己未(1619)由选贡除河间府通判,逾年迁永平府同知。时神宗四十七年(1619年)杨镐兵出塞败衄。大清兵已破北关,进攻朝鲜。明年春,朝鲜王李辉上书乞援。降敕谕之,命濡恩宣谕朝鲜。时蒙古宰赛等已降大清,议者惧朝鲜之复降也,多次出使为危境。濡恩将行,即与妻子诀,为诸子析爨(zuan)。航海达朝鲜,谕以朝廷威德,朝鲜帖服,待之甚厚。复命后,又帪难民,所活以万计。以功保甘州监督,补巩昌府同知。崇祯三年卒于官。其后多数移居母猪河西岸院西村,院西村建有多处官宅。濡恩有子十二人,长子樾蓊任怀远知县;次子樾芗,任湘乡知县;三子樾蒨,任山西布政司都事,皆由岁贡进身。四子樾華;五子樾岂(qi)、六子樾苞,俱廪生;七子樾茂,恩贡,考授州判;八子樾萼廪生;九子樾菜,附贡;十子樾藻,监生,候选县丞;十一子樾蕡(fei)拔贡,任开州知州;十二子樾蕙,附生。其中一子樾*出继外省。子姓繁衍,为邑望族。人称十二支刘氏。刘濡恩为十二支刘的始祖,十二支刘在文登为大家族。《家传》。

作者: 耕海村夫    时间: 2013-12-23 10:00
小云南就是现云南省的祥云县------向大家推荐一篇考证文章
&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小云南”考

题要:山东胶东半岛及辽东民间部分居民称其祖先来自“小云南”、“乌撒卫”等地。 “小云南”在何处,国内学术界说法不一,被称为“千古之谜”。本文通过考释,列举了众多文献记载和祥云县“小云南”的民谣及胶东民俗,证实“小云南”就在云南,即古之云南县,今之祥云县;它是以相对于古代的云南郡和后来的云南省而得名,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实际存在并可从历史文献中查到的地名。那种断言“云南省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山东、山西、安徽等省并不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实际存在并可查到的“小云南”地名。也不能以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而否认“小云南”在云南省。古代云南人外迁,既有北向、东向进入内地的,也有南向由元江红河航运,经越南等地泛海迁移至山东的,而且南向走海运更为便捷,是古往今来云南人外迁和云南矿产品、山茶花等植物资源传播至山东沿海岛屿的主要通道。中国人口史是一部古往今来在互相交流中发展的历史,是各民族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创造光辉灿烂文化的历史。

一、“小云南”就在云南

《百度百科小云南》载:众多东北、山东人将祖籍追溯到“小云南”,形成了“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的奇特现象。但是,“小云南”到底在哪里?对此,不仅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山东、辽东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

国内史学界说小云南不在云南的主要根据:认为云南省没有找到“小云南”的地名。如《百度铁血网》:“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注1)

云南“独不见‘小云南’的记载”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相反,从文献记载和民谣口传,都证明 “小云南”在云南省。

(一)文献中关于“小云南”在云南省的记载:

1、《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卫》记载:“(洱海卫)在云南县东,永乐间建。”、“演武场在卫城西南。军堡曰白崖、曰小云南、曰普淜。军哨曰金鸡庙、曰安南坡、曰四望、曰长湾、曰五时坡、曰桥头、曰北关、曰乌木树、曰火雷坡、曰阿求河。”“城仓曰洱海卫。屯仓曰小云南川、曰白崖川、曰宾居、曰前所营、曰新村、曰金沧海、曰铁柱、曰许官营、曰小西庄、曰小仙女庄、曰其心庄、曰左所营、曰粟邑、曰季吴、曰大波那。”(注2)。此处记载的白崖即今弥渡县红岩,今为弥渡县红岩镇,《云南弥渡县地名志》载:“红岩,古称白崖,是白国的驻地,现存遗址古城。”铁柱,今名铁柱庙,“在弥渡城西5.2公里”(注3)。宾居,在今宾川县城西南17公里。前所营,在今宾川县州城镇南5公里。大波那,在今为祥云县城东20公里。左所营,在今祥云县前所东北1公里(注4)。“军堡曰白崖、曰小云南、曰普淜、军哨曰金鸡庙、曰安南坡”,其中,普淜,在今祥云县东南39公里,安南坡,今名安南关,在祥云县下庄乡水盆铺西面(注5)。 “军堡曰白崖、曰小云南”,意为洱海卫在白崖(今弥渡红岩)、小云南(今祥云县)等处建有军堡;“屯仓曰小云南川”,川即平原、平坝,意为小云南(云南县)平坝上建有洱海卫军屯的粮仓。可知上述记载的“小云南”均在今云南省祥云县(古云南县)。

2、明杨慎《滇程记》载:“普淜驿六亭(水泉、沫滂)而达云南,土人曰小云南,以别于治城也。途经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武侯擒获所也。下安南坡,地复坦夷,古云南郡治此,去城有古城村焉。”(注6)

3、《明会典卷一百八礼部六十六朝贡四土官》载:“(云南)楚雄府、鹤庆府、寻甸府、邓川州:海东土官、宾居土官、小云南土官、临安府嶍峨县、大理府。”(注7)其中云南省设有小云南土官一职,说明有小云南地名。

4、明程立本《云南行记》:“姚安西南行百里曰普淜驿,驿西行五十里为古云南,今称小云南。西南四十里为品甸、今立云南县。县西北四十里为白崖甸,甸西山有关焉。”(注8)

5、《徐霞客游记》载:“盖洱海卫所环之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冈,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其南即清华洞前所逾南坳。”“余夙闻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荞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山而尽于小云南,北界于荞甸之东,耸宾川东山而尽于红石崖金沙江岸”。(注9)其中,一处有小云南驿之称,两处有“小云南”之名。

6、道光《云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邮传上设铺上云南县》载:“自清海铺转而南,十五里至云南铺。《大理府志》:‘去青海十里。’二十里至水傍铺。《大理府志》:‘沫傍铺去小云南站二十里。”(注10)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安南坡:在县城南。《滇程记》:自镇南州普淜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注11)

8、方国瑜、林超民著《马可波罗行记附录》、《云南史料丛刊》载:“七十里至广通,七十里至楚雄,五十里至吕合,三十里至镇南州,三十里至沙桥,五十里至英武关,三十里至普朋堡,六十里至小云南,六十里至白崖堡,六十里至赵州,二十里至下关,三十里至太和县,总共八百里。今自昆明到大理的公路约四百二十余公里,为八百四十余里,大体相近。”(注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云南省》载:祥云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治云南驿,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属云南郡。两晋、南朝宋为云南郡治。南朝齐废云南县,属云南郡。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代置宗州、波州及铜山、歧星等县。南诏置云南赕和品澹赕。大理改品澹赕为品甸赕。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置品甸千户所。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为云南州,治今祥城镇,属大理路。明降为云南县,俗称小云南,属大理府;……1918年为避免省、县重名,以‘彩云南现,人以为祥’意,改名为祥云县。”。(注13)。

以上9部文献,皆记有“小云南”,不是孤证,而是多证、众证、铁证,说明 “小云南”即今祥云县是确凿无疑的。

(二)祥云县有“小云南”的民谣。

祥云县有“小云南”的民谣:一为 “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挑水钩担响,火把节里插黄秧”(祥云县地方志办公室提供)。二为 “好个小云南,三年两季荒,遇上干旱年,水也喝不上。穷走夷方饿奔厂,多少白骨抛远方,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祥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原副县长张丽英说,此民谣县内多数老年人都熟悉,并解释说:“因祥云县是个高原盆地,坐落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形如覆碗,难以蓄水,历史上灾荒频繁,每遇旱灾,外出逃荒的人很多,有‘人间处处有人烟,有人烟处就有小云南人’的口头禅”;“穷走夷方”是边境和境外少数民族聚居区:“饿奔厂”是奔缅甸银厂、玉石厂打工;“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因爷爷逃荒,客死他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水利建设,情况大为改观。”虽然该县2009年秋至2010年夏遭遇百年未见的特大干旱,但无人逃荒,社会安定。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级猪肉储备基地县等称号。

(三)云南“小云南”得名原因考。

1、云南省(大云南)是在“小云南”(云南县)基础上历经千年发展的产物,这是云南省特有的现象。云南之名,最早来自西汉时所置云南县名。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设益州郡,辖24县,其中就有云南县,其址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今该县尚有云南驿,就是汉代云南县的遗迹,迄今已有2000多年。“云南”为何由县名成为省名?一是诸葛亮置云南郡,使云南由县名升为郡名。二是唐时南诏统治者受封为“云南王”,随着其控制地区的扩大,被称为云南的地区也随之扩大。三是元朝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行省之一,正式将“云南”定为省名。 故云南由县名升为三国蜀汉所设云南郡名,至唐朝封南诏统治者为“云南王”,设云南安抚司,宋代封大理统治者为云南节度使,到元代以云南为省名,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渐升级,由唐宋时期人们习呼全滇为云南,到元朝正式确定云南为全滇之称的历史过程。(注14)。

2、云南人有以大小命名地名之习惯。云南民间素有小广西、小广南、小昆明的称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中,带小字的地名有85个,其中,大家熟悉的石林县有大石林、小石林,“环林公路内为大石林”,“环林公路东北为小石林”。小板桥在昆明市区东南面、宝象河北岸,因“古代驿道经此,跨河处有木板桥,为别于较东的大板桥,因名小板桥。”小广南,在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西北5公里,“是仅次于广南县城的大村落,故名。”。小昆明,云南昭通,是五尺道上崛起的古城,以其历史上的繁荣,曾被称为仅次于省会昆明的“小昆明”。小广西,是因为历史上有广西省,云南明清时也有个“广西”(广西路、广西府、广西直隶厅、广西县),其址在今红河州泸西县,“因比广西省小,故称“小广西”,1917年更名泸西县,因城西有古泸川(今名西大河)而得名。”(注15)

3、云南县相对于云南郡、云南省都是“小云南”。 据《祥云县地名志》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云南郡,治云南县(今云南驿)。下辖青蛉(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西晋时,并入永宁(今宁蒗)、云平(今宾川)两县。”“这一时期云南县成了滇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三百年。”唐在蜀汉、西晋原云南郡地建姚州都督府,又称云南郡,辖二十二州。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改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注16)。无论从滇人或云南县群众来看,一是从纵向比,后之云南县与西汉时之云南县相比、与蜀汉时云南郡、西晋时之云南郡为“滇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三百年”相比,辖区范围是大大缩小了,原来之云南郡是大云南,后来之云南县是小云南。明杨慎《滇程记》载:“普淜驿六亭(水泉、沫滂)而达云南,土人曰小云南,以别于治城也。途经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武侯擒获所也。下安南坡,地复坦夷,古云南郡治此,去城有古城村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云南省》说:祥云县,“三国蜀汉属云南郡。……明降为云南县,俗称小云南”。都说云南县(祥云县)因与云南郡区别,而称为小云南。二是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式将省名定名为云南行中书省,至云南县1918年改名为祥云县,其间长达632年,云南省名和云南县名同名,按滇人常以大、小命名的习惯,为与云南省区别,习称云南县为“小云南”也是符合逻辑和地名俗成原则的。

另外,历史文献所称之小云南,一种是指云南县。如《万历云南通志洱海卫》:“军堡曰白崖、曰小云南”、“屯仓曰小云南川”; 《明会典》:“小云南土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云南省》:祥云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治云南驿,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属云南郡。……明降为云南县,俗称小云南”以上小云南即云南县,亦即今祥云县。另一种是指云南驿。如程立本《云南行记》:“姚安西南行百里曰普淜驿,驿西行五十里为古云南,今称小云南。西南四十里为品甸、今立云南县。”程立本所说云南驿西40里为云南县,即今祥云县,县城祥城镇东有品甸海,可知此处所指“小云南”即“小云南驿”,因其文说“驿西”,故将“小云南驿”省去了“驿”字。道光《云南通志》:“《大理府志》:‘沫傍铺去小云南站二十里。”笔者认为,先有云南县与云南郡、云南省相比为“小云南”,而后派生出 “小云南驿”、“小云南站”,即“小云南驿”、“小云南站”为小云南之驿站,并有时将“小云南驿”省称为“小云南”;后来就将“小云南驿”去掉“小”字,而称为“云南驿”。如《徐霞客游记》:“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余夙闻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荞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山而尽于小云南”。后者说的“山而尽于小云南”,显然是指云南县境,前者说的“小云南驿”即今云南驿。

二、云南有胶东人传说的祖籍地其他类似地名

据《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载:“在胶东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的是‘云南畅山县槐树底’、‘云南乌沙(撒)卫’”等。《百度网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萧家社区萧家社区居委会》载:萧家村,“村庄由来: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萧氏先祖萧传、萧珍兄弟和萧整、萧玉兄弟由云南乌撒卫乘船迁至山东即墨县西南隅之阴岛(即今红岛)。萧氏诸先祖在阴岛西北角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萧家村。”(注17)

(一)乌撒卫

据《元史地理志》载:“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今昭通)。乌撒者,蛮名也。……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慰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明史地理志》载:“乌撒军民府: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注18)。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载:“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六乌撒卫指挥使司说:‘本朝(明朝)改乌撒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五年,增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永乐年间改属贵州都指挥使司,领千户所五。’”“乌撒卫屯垦区域为今贵州威宁县至云南宣威县一带”(注19)昭通市《盐津县地名志》亦载:“乌撒溪:发源于红碧乡,再汇入白水江。长9公里,流量每秒5立方米。‘乌撒’系一户彝族名号,意即乌撒家居住,并有溪水的地方。”(注20)

由上可知,因彝族头领“折怒”势力强大,尽得域内之地,遂以其远祖“乌撒”之名为部名,后成为“乌撒乌蒙宣慰司”、“乌撒卫”之名;元朝乌撒宣慰司、明朝乌撒卫属云南省及滇黔川交界处一带,红岛萧家村萧氏是随云南乌撒卫军士迁往山东的,是有依据的。

(二)凤仪县

胶东部分群众相传来自“云南凤仪县”,云南曾有此名。据《新纂云南通志》历代建置沿革表载,凤仪县:西汉至东晋属叶榆县地(今大理)。唐武德七年置勃弄,属巨州,为州治。南诏时改属白崖诏地(今弥渡红岩)。元宪宗七年立赵赕千户,至元十一年改为赵州,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名赵喜州,寻后称赵州,属大理府。(注21)。另据《大理市地名志》载:“(大理府)下领四州,赵州即四州之一。辛亥革命后,改赵州为赵县,1914年改为凤仪县,……1958年合并大理市为凤仪公社。”“ (1950年大理专区)辖下关区和大理、邓川、洱源、凤仪、弥渡、祥云、宾川、蒙化、云县、缅宁、顺宁、永平、云龙、漾濞14县。……1958年撤销下关市和大理、凤仪、漾濞三县,合并成立大理市。”同书《凤仪镇概况》载:“凤仪镇在大理市东南部。距市区下关12公里。……因本镇西部有‘凤山’,其形似凤凰展翅,取有凤来仪之义,故名。”(注22)。

由上可见:云南确有“凤仪”地名,“ 因本镇西部有‘凤山’,其形似凤凰展翅,取有凤来仪之义,故名。”凤仪之名由来已久,今称其祖籍为“云南凤仪县”的山东人,当是来自赵州、赵县之凤仪,迁出者将原籍地凤仪误称为县,或因其后人与老家联系,知赵县后改为凤仪县,故说“祖籍是云南凤仪县”,均有可能。

(三)“云南江州府同州县”

《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所说:“在胶东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江州府同州县”。云南历史上澂江府有 “江川县”,曲靖府有同劳县(西汉元封二年置)、同乐县(东晋置,今陆良县)、同起县(唐武德元年置,今马龙县),广西州(今红河州)同并县(西汉元鼎六年置,今弥勒县),疑从这些地方迁胶东者祖辈相传,将“澂江府”、 “江川县”误传为江州府,将“同劳县”“ 同乐县”“ 同起县”“ 同并县”等,误传为同州县。

(四)“云南畅山县槐树底”

《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所说:“在胶东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畅山县槐树底’“。云南省宋大理时置有秀山郡(辖今通海、建水、石屏等县),元置临安路通海县,疑将“通海”与“畅通”、并与“秀山” 记忆上混淆,而误传为“畅山县”;通海还有与“槐树底”类似的“龙树脚”、“大树村”及“香树营”、“林家营”等屯垦地名(注23)。上述各地元时军屯设有临安卫(今建水县)、通海卫(今通海县)、曲靖卫(今曲靖市)、马隆守御千户所(今马龙县)、六凉卫(今陆良县)等(注24),明代随屯军调动迁入胶东开发的人当不在少数,故误传为上述地名不无可能。

(五)平浪县

据《红岛论坛》载,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办事处宁氏族谱载:“宁氏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由云南平浪县迁徙济南宁家大村,越二载宁恭离家东往阴岛(红岛)以姓氏命名宁家村,已历594年。”

上述宁氏族谱所说的“平浪县”,也有迹可寻。云南省禄丰县有“一平浪镇”,《 云南省禄丰县地名志》说:“一平浪”,来自彝语“矣皮浪”,矣为水,平(皮)为岔口,浪为箐,意为“水岔箐口”(注25)。民间呼作矣平浪、矣皮浪,1933年云南省财政厅长张冲到此察勘,设“一平浪滇西企业局”,开发当地盐煤资源。因民间早已呼作矣平浪、矣皮浪,元、明时属禄丰县,居此地的“宁氏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由云南平浪县迁徙济南”,将“矣平浪”和“禄丰县”误记为平浪县,亦不无可能。

三、“‘小云南’在山东”之说值得商榷

《百度铁血网》载:“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1、上述说法的前提值得商榷。“‘小云南’在山东”诸说,都是以“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为其前提的。前面笔者已列举了9部文献的记载及云南县(今祥云县)有“小云南”的民谣,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之云南县(今祥云县),是多证、众证、铁证。

2、上述称山东有“小云南”地名值得商榷。《地名学概论》:“地

名是特定理实体的指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定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注26)。上述山东“小云南”的结论:“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这个结论的“小云南”只存在于根据几部族谱而得出的分析中,失去了“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的地名特征,且不是地理实体上确实存在、可以查到的地名。而云南省之“小云南”(原云南县,今祥云县)是确实存在的地名,有实际存在的空间位置,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式将省名定名为云南行中书省,至云南县1918年改名为祥云县,其间长达632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符合上述定义,是真实的地名。

3、对上述族谱的解释值得商榷。 “小云南”在山东的主张者,根据“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等记载,而认为“小云南“在山东。

笔者认为:不能按上述族谱解释为“小云南”在山东。一是云南省有“小云南”(今祥云县)、“马家庄”、“大树下村”、“叶榆“等地名。如马庄,在祥云县下庄区水盆铺乡驻地东北2.2公里,《祥云县地名志》载:“旧时为马姓田庄,故名”;马家村,在原下庄区大仓乡驻地姚家村北2.5公里,《祥云县地名志》载:“马姓在此建村,故名”。可知马庄即“马家庄”。类似“大榆树”的地名,《祥云县地名志》载有“大树下”村,“习称‘大易康’,是易康乡政府驻地。在普淜街北3.3公里。因村中有几棵大树而得名。”(注27)。大榆树,云南大理有此树种,《云南省志植物志》归为“榆科”(注28)。祥云县今属大理州,大理,古称叶榆,西汉元封二年置叶榆县,“从西汉元封二年至梁末,叶榆一名沿用700余年。叶榆一名,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传》云:‘西至同师以东,北至叶榆’。……故大理至今仍简称‘榆’”(注29)。有可能是居此地的人迁居山东后,记忆祖籍地村庄“大树下”、 “习称‘大易康’”,且大理古称“叶榆”,以音近,《王氏谱书》误为“大榆树’”。二是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说: “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谭姓云南自古有之,今云南省大理州谭姓人家不少。祥云县(小云南)种柳树的地方也不少,以树木命名的村庄亦不少,如柳树海,在刘厂乡大波那街北2.2公里,坝区,因水塘(当地称海子)“ 四周长满柳树而得名”。由上可知:上述东北吉林省《马氏家谱》、辽宁省《王氏谱书》所称“山东小云南某地”,是对其先辈祖籍地的叠加、简化记忆,是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迁来的,在山东之前,是从(云南省)“小云南” (云南县)迁来的。如《王氏谱书》……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其意为:现居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是从山东迁来的,在山东之前是从云南省“小云南”(云南县)大榆树等地迁来的;吉林《马氏家谱》所记“山东小云南马家庄”,即吉林马氏先祖来自山东,之前来自云南省“小云南”(云南县)马家庄。

4、说“小云南”在山东等省区,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则。称“小云南”在山东的,其观点之一是:“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此说中“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已在前面多处文献记载中证实“小云南”确在云南。“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以迁居前的地名作为新迁入地之地名是有的,如昆明的富春街,“明末清初,从江南迁来昆明做生意的人多在此建房而居,渐成街道,遂以江南富春江之‘富春’二字作为街名”,还有昆明的“吉安巷是江西吉安县人迁入得名的(注30),但这些地名都是实际存在的地名,是范围有限的地名,而“小云南”在山东的主张者把“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如此之大的地方分析为“小云南”,且无实际存在的“小云南”地名可查,足见上述分析是不能成立的。而且 “小云南”是相对于云南郡、云南州、云南省(大云南)而得名,无大则无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山东等省无大云南(云南郡、云南州、云南省),不可能有相对应的“小云南”实际地名的存在。 而且按地名命名原则,在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式定名云南行中书省后,不可能在其他省再命名“云南”和“小云南”。《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五载:“至元十三年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译音,至是其名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注31)。这说明元朝及历代朝廷对地名管理甚严,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在国家正式定名云南省之后,在山东、山西或其他地方,再定名一个“云南”或“小云南”都是官方所不允许的;在诗人和民间亦已熟知滇省为云南,再在山东、山西或别处俗成一个“小云南”,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5、不能以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而否认“小云南”在云南。祥云县历史悠久,据1965年大波那出土的木椁铜棺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并掌握了冶铜的先进工艺。当地历为军屯、民屯之区,进入的汉人不少。据《祥云县地名志》载,全县卫、所、营等军屯、民屯地名109个。如阮营,在百户长乡“驻地西北2公里。明代阮姓随军征滇,在此扎营屯田,得名‘阮家营’,简称阮营。”董营因“始祖董有弟子明洪武十四年征滇,授武毅飞骑尉,屯田于云川建村,故名,”左营:“在乡(鱼进所乡)驻地西北1公里,明代左姓苏州籍人从军征南,落籍蒙化(今巍山),后移居此地扎营屯田,故名。”明代云南县(今祥云县)屯垦规模甚大,后随军迁出的不少。因干旱缺水,旱灾频繁,历代自发外迁人口也不少。如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住”。《张氏谱册》 所记常山、双山、三山、单山张氏四兄弟,他们很可能是知道县内曾有迁山东者生存环境比本地好,才“同心往山东”的。查明代建置,其路线从云南县出发,北行“经长江”到山东,可经姚州(大姚、姚安)或经元谋、永仁至金沙江长江;或经滇东北乌蒙府、叙州(古僰道县,今宜宾县)“经长江”。祥云县张姓人家甚多,以张姓作地名的也多,如张家村、张家营、张家坡河、张四营、张厂海等(注32)。迄今为止,祥云县居民中汉族亦多。按《云南年鉴》载,2008年祥云县总人口45.8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37.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4,少数民族8.6万人,占17.59。云南少数民族有类似汉姓的不少;在汉族聚居区,历史上在封建统治者岐视少数民族的情况下改称汉族的也不少,是不得以而为之,不能因此而否认他们来自云南省。

6、胶东民间认云南为故乡。 笔者曾三次到山东考察学习,都感受到了胶东人对云南人的亲切感。

第一次是14年前,1986年笔者在烟台开会,到乡镇考察乡镇企业时,当地群众听说我来自云南,一下子围拢来很多人,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他们的祖先是云南人。后来到了青岛,酒店内《青岛风采》一书记载:“据说,红岛的居民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而来的。”(注33)

第二次是1992年,我特地到山东省崂山县红岛镇考察。红岛镇党委书记得知我来自云南,说是“家乡来人了”,十分热情,组织了欢迎座谈会,要我讲述云南的情况,我简要介绍云南省情后,问其祖先来自云南何处,众曰:“祖辈相传,来自云南卡拉县(或嘎嘎县)大槐树下。”

第三次是2010年9月18日晚6时,山东省烟台市宴请云南省老干部学习考察团时,主人致词说:“胶东半岛许多群众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所以云南的同志来这里我们感到特别亲切。”笔者著《云南地名探源》记载了:“一九八六年,笔者在烟台开会期间,听当地群众说:‘老辈相传部分山东人是由云南迁来的。旧社会习俗,丧葬送灵要面向西南方,有返回云南故乡的意思。’”(注24)这是十多年前的记载,且旧时重考道,送灵西南向,送回云南,民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也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

四、云南人外迁及迁移的双向性考

古代云南人外迁,既有北向、东向进入内地的,也有西向经缅甸等进入东南亚、南亚的,还有南向经元江红河至越南等地泛海迁移的。明代云南人外迁,既有经姚州(大姚、姚安)、元谋、永仁至金沙江长江;或经滇东北乌蒙府至叙州(古僰道县,今宜宾县)入长江,向内地迁移的,更多的是从越南泛海迁移的。而走水路海上丝路更早、更便捷。因云南矿产开发历史悠久,矿产品外运,一是经昭通(恩安县)、宜宾(僰道县)输入内地,有“搬不完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说。二是由滇南,经元江红河,入越南,转运它处。云南贲古(个旧)产银、锡,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开采。明正德《云南志临安府土产》载:“锡,蒙自个旧村出。”清檀萃《滇海虞衡志》:“铅铁所出地方多,唯蒙自之锡名于天下,其厂名曰个旧。”元、明朝时,铜的开采十分兴旺;清朝以后,采锡规模之大,个旧成为“中国锡都”。元江红河历史上就是云南的重要通道,其航运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蜀安南道”之称,由河口出入,内接巴蜀、外联交趾(今越南北部);到隋唐时期发展为“马援古道”、“莲花滩古道”;至明清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清光绪21年(1895年),河口正式被辟为商埠,民国初年,史载“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来如蚁”。当时,每天来往蔓耗码头运送物资的马帮多达2万匹,由此可见元江红河航运之盛。由此可知:云南古代矿产多是从水路运出的,云南人外迁也主要是走水路。

山东崂山太清宫三官殿正殿院内的耐冬,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清代作家蒲松龄,曾以太清宫内的耐冬与牡丹为题材,写下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香玉》篇。据明代崇祯年间《崂山志 》记载:系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道人张三丰从海岛移栽于庭院,至今已600多年了。耐冬是云南山茶花的变种,溯其源,也是从云南移植的。据山东烟台市园林管理处王俊、杜勤民、王家祥《试论胶东半岛耐冬资源今昔的变迁耐冬的起源》说:“据《中国植被》载:我国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而这些第三纪古热带起源的植物区系,即现在东西温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开端,这一地区就是它 们的发源地。……由以上证明,胶东半岛耐冬是起源于古热带山地,在胶东半岛长期处于亚热带时期,耐冬从古热带山地北上而来。”因古代陆路交通不便,云南山茶花外移山东,很可能也是从元江红河航道,经越南而运至山东沿海岛屿繁衍,再移植至山东崂山等地的。

较早提出云南古人外迁说的是云南大学刘尧汉教授。他说:“元谋人及其同类子孙,往北可溯金沙江与汇入金沙江及长江的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而上,即经四川达于西藏、青海、甘肃及疆南塔里木盆地;往东沿黄河、长江而行遍及全国;往南进入印支半岛;往西达于印度、缅甸。”“春秋时迁入金沙江两侧滇、川、黔的西北甘、青羌戎,原先本是元谋人的子孙,在一百七十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迁出又迁入,这是不足为奇的。因而,西南三省的彝族及彝语支各族是当地的土著,远古时已迁往西北甘、青,又至夏、商、周,秦汉以后,被称为戎或羌戎”, “初都陈,又徙鲁(山东)”。《禹贡锥指》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注35)。

《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载:“胶东居民凡是称其先祖于明代从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定鼎南京后,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云南。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大多在云南留驻了20多年的时间。他们从军时大部分只身一人,独身者多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女方不少是当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乐年间,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有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原籍遍布华北、华南、西北地区各省,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妻室大部分为云南土著之女,相当一部分子女在云南出生,迁到胶南后便以云南为原籍。”所说近似,即既有云南外迁的,也有从全国各地迁云南的,这就是迁移的双向性。

综上所述,“小云南”就在云南省,这已为历史文献、民谣、民俗所证实,是多证、铁证;山东胶州半岛群众的先民,一部分来自云南省“小云南”(云南县,即今祥云县),一部分来自滇东北“乌撒卫”,还有的来自大理凤仪、玉溪江川、通海等地。山东胶东群众视云南为故乡,与云南群众是亲戚,这是有根据的;中国人口史是一部古往今来在互相交流中发展的历史,是各民族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创造光辉灿烂文化的历史。笔者建议学术界、特别是山东省和云南省地方志系统就此问题作深入研究,进一步破解这一“千古之谜”。

(本文作者系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注:1、《百度百科小云南》baike.baidu.com/view/1105354.htm 2010719。

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587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卫》。

3、《云南省弥渡县地名志》,云南画报社1986年12月内部出版,第17、22、25、34页。

4、 《云南省宾川县地名志》宾川县人民政府1989年内部出版,第25、89、94页。

5、 《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第110、241页,祥云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祥云县印刷厂,内部发行,1987年6月出版。

6、 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809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明杨慎《滇程记》。

7、 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721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明会典卷一百八礼部六十六朝贡四土官》。

8、 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481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明程立本《云南行记》。

9、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下册,第1166至116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6月第一版,1993年12月第二次印刷。

10、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一卷799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道光《云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邮传上设铺上云南县》。

11、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769页安南坡条,云南大学出版式社出版发行,1998年5月第一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204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方国瑜、林超民著《马可波罗行记附录》。

13、云南省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主编朱惠荣、副主编吴光范、梁乃英),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第一版,第354页。

14、吴光范著《话说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9月第一版,第13至16页。

15、云南省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主编朱惠荣、副主编吴光范、梁乃英),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第一版,第29、136、233、279、720、723页。

16、《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第5页,祥云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

祥云县印刷厂,内部发行,1987年6月出版。

17、《百度.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

18、《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历代建置二元史地理志》第19页,《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历代建置二明史地理志》第32页,云南省龙云、卢汉监修,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出版。

19、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第41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8月第一版。

20、《云南省盐津县地名志》第184页,盐津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编辑内部出版,志书印刷昆明新星印刷厂,1985年12月1日第一版。

21、《新纂云南通志卷十历代建置沿革表》第30页,云南省龙云、卢汉监修,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出版。

22、《云南省大理市地名志》第1、2、73页,大理市人民政府编辑出版,云南省新华印刷厂1990年11月出版,内部发行。

23、《云南省通海县地名志》第53、67、73页,通海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测绘队印刷,1988年11月出版,内部发行。

24、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史》第431、43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8月第一版。

25、《 云南省禄丰县地名志》第141页,禄丰县人民政府编,1985年6月内部发行。

26、王际桐著《地名学概论》第2至3页,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4月第一版。

27、《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第99、106、114页,祥云县人民政

府编辑出版,祥云县印刷厂,内部发行,1987年6月出版。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云南省志卷五植物志》第68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3月第一版。

29、《云南省大理市地名志》第5页,大理市人民政府编辑出版,云南省新华印刷厂,1990年11月出版。

30、吴光范著《昆明古今地名考释》第11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31、《新纂云南通志元明清云南省建置考》卷三十五第27页。

32、《云南省祥云县地名志》,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第159页。

33、吴光范著《云南地名探源》第278至27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34、吴光范著《云南地名探源》第 278至27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35、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第28至29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4-1-29 15:41
耕海探洋 发表于 2011-12-10 16:28
地名标准名称: 生产社区居民委员会

所属政区:行政区 > 龙山办

大叔你好,我是荣成的,听我爷爷说我家是从文登界石迁过来的,文革期间家谱被毁,所以只知道我爷到我这的派字,学.胜.克,我问过一些老人,太爷和老爷的派字好像是,云和永,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支刘姓的线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4-1-29 20:29
因为界石在文登西北与牟平相接,在界石地面刘姓多出于牟平刘姓,但其字辈与你对应不上,清初由牟平东关迁入高村鞠家庄.鞠格庄的刘姓字辈中有两个字“云、永”与你相同,你可以查询一下,仅供参考。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4-2-2 15:11
我怎么找不到,我的老家是 那里的啊
我们家,爷爷范、殿、父亲、树、我现在是成,请高人指点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4-2-2 15:12
我的 出生地是吉林农安县




欢迎光临 文登社区 (http://bbs.whwd.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